團隊帶頭人:卿志和
依托學科:化學
主要研究方向:
(1)光學探針構建與生物傳感;
(2)食品安全檢測與環境監測;
(3)納米藥物與分子醫學;
(4)便攜式傳感器件。
團隊形成背景:
本團隊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做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本團隊瞄準“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結合我省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發展之需,創新性地提出了熒光傳感新新策略、新原理和方法,開發系列熒光傳感新工具、新器件,為“健康中國”助力。通過不斷發展,成立了生物傳感與納米醫學團隊。期間,主持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項目、省院士托舉人才計劃等,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等權威期刊發表,獲2019年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細胞化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建設目標:
經過后期建設,形成優秀人才的團隊效應和當量效應,全面提升隊伍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使團隊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整體達到國內優秀水平。
1. 學術隊伍建設目標
以構筑國際化和博士化學術團隊為核心,使學術團隊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更加合理,提高學術帶頭人領軍能力,提升帶頭人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培養或引進長江學者、國家杰出或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芙蓉學者、百人計劃等人選,引進優秀青年博士,使45歲以下青年學術骨干中的博士比例提高到90%以上。努力提高團隊成員國際化水平,鼓勵學術骨干出國進修、訪問。
2. 科學研究目標
以高水平科研課題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為突破口,五年內新增國家級項目10項以上,新增省部級縱向課題20項以上;研究成果在JACS、Angew. Chem.等權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50篇以上;獲授權專利10項以上;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力度,將研究成果和創新技術服務與地方經濟,達到年均成果轉化金額100萬元以上。
3. 科研條件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
搭建融合多學科實驗技術手段的先進科學研究平臺。逐步建立與完善實驗平臺,確保細胞化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建設,力爭獲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提高團隊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科學研究水平、就業質量和升學質量,服務于本科教學和專業人才培養。
4. 國際合作和交流目標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擴大學術交流,通過與國際著名大學、企業和知名學者開展合作,新增高水平國際合作項目;主辦或協辦國內學術會議;鼓勵團隊中青年學術骨干到國內知名高校,或出國開展訪學交流,年均不少于2人次。鼓勵師生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年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5人次以上,參加國內學術會議20人次以上,并提交會議論文、墻報及作相關研究報告;邀請國際國內知名學者交流講座,年均10人次以上。
建設成效:
1. 團隊發展與平臺建設
團隊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拔尖和骨干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引進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劉玨文教授及6名青年博士。此外,團隊負責人卿志和獲得湖南省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長沙理工大學“湖湘學者”拔尖人才的資助。團隊博士人員比例100%。在科研條件和實驗室平臺建設方面,長沙理工大學高度重視創新團隊建設,在人才、經費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已購置實驗儀器設備1000余萬元,建立了“細胞化學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2. 創新能力與社會貢獻
本團隊在資助期內針對生命活性分子、疾病關鍵標志物、環境污染物實時在線原位檢測中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通過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研究,采用理論分析、探針構建和檢測成像等多種研究方法,在光學探針構建與生物傳感、食品安全檢測與環境監測、納米藥物與分子醫學、便攜式傳感器件等四個方面取得了系列標志性創新成果。研究工作獲得國內外權威專家高度評價。相關成果已與湖南省腫瘤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開展合作研究,并獲得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建立了細胞化學省重點實驗室,舉辦了湖南省分析化學學術研討會、湖南省化學生物前沿論壇、湖南省納米生物前沿論壇等重要學術會議,服務省內外相關學科的發展。
3. 代表性成果
(1)圍繞生物傳感與納米醫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重要課題近20項,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在癌癥、炎癥、糖尿病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連續取得突破,相關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Chem. Sci.等化學頂刊上,已被新湖南、人民日報、科學網、中國科學報等官媒多次報道。
(3)相關成果技術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而且產業化潛力明顯,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歡迎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
聯系人:李俊彬
聯系電話:0731-85258649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