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上午,材料學院黨總支理論學習中心組在新能源1號樓317會議室舉行集中學習,并就主題教育“以學促干”專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學院黨總支書記唐超文主持學習與研討,全體中心組成員參加,副校長錢國平出席會議并進行指導。
首先,唐超文領學了2023年7月5日至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圍繞“以學促干”提出“各級黨組織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落實‘重實踐’要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學促干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強調“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鼓足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形成狠抓落實的好局面”。唐超文表示,學院的黨員、干部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的學習,而是要將其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對實踐的參與與思考,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際能力,確保自己能夠更好地履行黨員、干部的職責,并在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黨員、干部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樹立正確的工作取向,遵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正確的態度和努力去推動工作的開展。他強調,推進“百強”大學建設,引領學院高質量發展,最終要落在“干”字上,要干在實處,干出成效。
接著,院長毛衛國以《以學促干,積極擔當有為,努力推動材料學院高質量發展》為題作了中心發言。首先他回顧了從今年4月份開展主題教育以來,在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闡述了對“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的理解。在“以學促干、擔當作為”方面,他指出,助力建成“百強”大學,不斷開拓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下半年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強化學院領導班子的“以學增智”的學習,熟練掌握其中蘊含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進一步加大科技服務功能,與企業深度合作,推進橫向經費邁上新的臺階。三是積極組織申報科技成果獎勵,突破國家級人才工程,為下一輪博士點建設打下基礎。四是進一步優化3個專業的培養大綱,以教學團隊形式,加強教材編寫、課程建設。五是加強本科生全程學業導師制的改革,完成2021級、2022級本科生的學業導師分配。六是開源節流,加強與學校溝通,聚焦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難點堵點問題,不斷增強廣大師生的幸福感獲得感。
副院長李靈均以《堅持問題導向,真抓實干、務求實效,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為題作了中心發言。他指出,開展主題教育,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針對我們學院的教師人均績效偏少,老師們的收入普遍不高的問題如何破局,他認為,一是依托學院現有師資,新增材料科學與工程新專業,緩解課時少的問題。二是加強宣傳引導,增強師生專業自信,穩定生源。三是雙管齊下,在加強自身專業建設的同時,積極爭取學校擴大我們學院本科生招生名額。此外,他還針對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與交流。他認為“以學促干”在如何干的問題上,只有學習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充分了解問題的根源和實質,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黨總支副書記陳華以《準確把握以學促干的主要內容,推進學生工作開展》為題作了中心發言。對于“以學促干”如何干的問題,她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學實踐要求,增強干事創業的針對性。為解決廣大學生對專業認知的不充分不自信與材料專業現實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完善全程學業導師制度,實施教工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結對幫扶等措施,構建黨建引領、教師主導、輔導員指導的導學共同體,深耕學生養成教育、學業發展。二是學方式方法,增強干事創業的實效性。通過搭建青年教師、青年學生“雙青雙創”共享平臺;積極探索“教師-學生-企業”三結對模式,讓學生們對材料專業有更深入的了解。三是學奮斗精神,增強干事創業的主動性。學院人才培養中心工作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將繼續在增強干事創業作風上下功夫,在回應學生重大關切上下功夫,在如何落實科研育人與思政結合上下功夫,在持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上下功夫,厘清學科與思政的關系、培養與思政的關系、服務與思政的關系,推進學院學生工作走深走實。
副院長楊現鋒、段軍飛也分別結合工作進行了交流發言。
錢國平對此次中心組學習和“以學促干”專題研討會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班子成員對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思路清晰,目標明確,舉措有力,動作迅速,是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的體現。他指出,當下學院面臨著一些挑戰,機遇與危機共存,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增強行動自覺,站在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來理解認識作風建設和加強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相信在學院領導班子的帶領與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多與學校各職能部門溝通,整合資源,以問題為導向,積極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學院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學院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為培養優秀人才和服務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文、圖/歐陽煉 審/唐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