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能源領域“四項革命”確保湖南端穩“能源飯碗”
發布日期:2022年03月02日 14:27  
作者:曹一家
導讀 能源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能源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源動力,也是湖南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的重要保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湖南推動能源革命、壯大能源產業、保障能源安全的內在要求和主題主線。 湖南如何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貫穿能源建設全過程,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確保“將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湖南日報《理論·智庫》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曹一家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勝利油田時強調:“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湖南正在奮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必須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比重穩升。而湖南能源稟賦不足,缺煤、少氣、無油,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過程中,要端穩“能源飯碗”,需要大力推進“四項革命”。 推進能源供給革命,提升供給能力,優化供給結構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提出,要“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大力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 推動化石能源安全、高效、清潔生產和轉化,是當前能源供給革命的核心內容。為此,應穩步推進湖南本土煤炭資源的安全、高效、綠色開采。同時在化學、環境、材料等學科交叉基礎上,形成化石能源、可燃廢棄物等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的學科發展新方向,積極拓展新一代化石能源熱化學利用模式,實現能源利用的高效率、目標產物的高值化、關鍵污染物排放的近零控制。 湖南是水能資源大省,據統計,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1570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323萬千瓦,位居全國前列。開發和改造、挖掘水電資源,是湖南改善能源結構、緩解電力供需緊張局面的一條重要途徑。應大力開展水電增效擴容改造、綠色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并依托清潔水電主力軍,努力擴大風電、太陽能發電開發領域。同時充分利用生物質能資源、可再生能源,加強能源生產技術集成和耦合,構建分布式與集中式有機融合能源生產體系,有效提升能源產能與科學調度。 推進能源消費革命,發展新能源產業,培育綠色消費市場 我國可再生能源將迎來高比例、大規模發展。國家《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明確提出:在地方能源消費總量考核中,對超額消納可再生能源電量的地區按規定抵扣相關行業觀察能耗量,形成政策組合拳,進一步激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和消納。 通過電解水制氫,是解決可再生能源不穩定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我省應大力推進氫能、儲能關鍵技術及其在新能源接入中的應用研究,積極建設儲能系統實驗研究平臺,突破波動性新能源電解制氫儲能技術的適應性問題,從而推動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滿足用戶對電、熱、氣等多種能源的需求,促進形成能源消費服務新模式。 湖南擁有“世界工程機械重鎮”“有色金屬之鄉”,新材料產業總量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長沙的先進儲能材料產業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具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好基礎。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電池領軍企業已布局湖南。我省應抓住國家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的機遇,完善產業配套,力爭率先建成國家重要電動汽車產業基地。同時完善、創新充電基礎設施獎補機制,引導充電樁等新能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撬動整個新能源供應鏈、產業鏈、消費鏈,發揮汽車領域能源消費革命的示范作用。 推進能源技術革命,提高儲能運能用能效率,確保電力系統安全 湖南已初步形成三大能源裝備技術創新基地,即儲能新材料和電池技術創新基地、風電裝備技術創新基地、特高壓輸變電和柔性直流設備制造技術創新基地,應謀求能源技術革命領域的更大作為。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可以破解新能源資源中心與負荷中心反向分布的矛盾,提高新能源跨區域利用效率和運行水平。特高壓輸電的大規模能源互聯與跨區電能調配能力可作為新能源輸送與消納的“高速公路”,為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提供保障。我省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完善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裝備產業鏈,助力構建華中特高壓交流環網,大大提高全省電網供電的安全可靠性。 近年來,能源行業遭受網絡攻擊的頻率呈上升趨勢,亟需完善電網安全防護體系、強化網絡信息安全、提升動態感知和在線防御能力。建議深化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研發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的設備和系統,構建全過程響應、全狀態感知、全節點安全共享的智能電網安全保障體系;開展能源需求預測、運行模擬和供需保障等關鍵技術攻關,打造能源互聯網供需預測預警體系。同時加強電力系統防災減災領域的科技投入,提高電網在事故災害與外部攻擊條件下的抵御能力,切實保障能源安全。 推進能源體制革命,市場和法治雙管齊下,護航能源領域健康發展 能源體制革命既是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也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加速器。 為此,應進一步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市場,優化電力現貨市場模式,通過市場機制選出更經濟、能夠給新能源提供備用和快速調節能力的機組;引導培育電價“削峰填谷”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激發可調節負荷、電動汽車、儲能等可調節資源參與電網調峰的積極性,實施尖峰電價和深谷電價機制,促進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逐步建立負荷側電力需求響應市場化機制,激勵負荷商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推動能源革命縱深發展;將碳減政策納入電力市場體系中,建立健全“電”“碳”兩種市場之間的協同機制,對經濟成本進行聯合優化疏導,激發全社會的減排動力,提升清潔能源競爭力。 與此同時,應充分發揮能源領域財稅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建立和完善具有能源資源導向性、反映生態與環境效益的能源稅制;制定和完善能源監管機制,加快“互聯網+”監管等大數據平臺建設,構建政企聯動、互為支撐的能源普法新格局,發揮法治在能源體制革命建設中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作者系長沙理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