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最近最好的2019中文,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當前位置: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洪大用 | 在學科交叉的基礎上推進交叉學科健康發展

發布日期:2022年05月26日 來源: 作者:

洪大用 | 在學科交叉的基礎上推進交叉學科健康發展

學科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在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影響。學科自身的發展總是具有分化、專化、窄化、僵化和功能弱化的傾向,所以學科的健康發展總是伴隨著學科之間的交流、交叉與合作。當前,面對知識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挑戰,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積極穩妥發展交叉學科,是加強學科建設,增強學科功能,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有效路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推進學科交叉融合。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要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部分科學家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意見的座談會上提出,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積極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學科專業。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進行調整升級”。有關部門、單位和廣大高校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采取多種方式和舉措推進學科交叉、交流和交融。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部署,積極探索完善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政策環境。一是擴大學位授予單位辦學自主權,為學科交叉提供充分探索空間。2009年,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將二級學科設置權下放給所有學位授予單位,支持各單位自主設置目錄外按二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2018年,印發《關于高等學校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先后批準32所高校成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這些單位可自主設置目錄外按一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二是在學科目錄中設置交叉學科門類,為交叉學科建立專門發展通道。2020年12月,批準設置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門類”,同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需求,研究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交叉學科,為各單位推進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了更好的依據和借鑒。三是研制并發布交叉學科管理辦法,為交叉學科提供規范有序發展環境。2021年11月,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交叉學科門類下一級學科的設置條件、設置程序、學位授予、評價機制等,建立了先探索試點、成熟后再進目錄的管理機制,并從招生培養、學位授予要求、評估評價等方面建立了全方位的質量保證體系,嚴把交叉學科建設的質量關。

通過上述措施,有力推動了相關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科交叉融合,探索建設交叉學科。目前,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自主設置了人工智能、量子科學與技術、新能源與儲能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等18個目錄外按一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另有近200家單位自主設置了人文醫學、數據科學、法經濟學等700余個目錄外按二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的發展質量還不夠高、不平衡。比如:真交叉的少,假交叉的多;起“化學反應”的少,簡單物理疊加的多;發揮強功能的少,效果平平的多,仍然存在一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突出問題。一是對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認識還不夠精準、不夠到位。從整體上看,把學科交叉簡單等同于建設交叉學科;二是從科研角度考慮多,從育人角度考慮不足,探索創新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不夠彰顯;三是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對接不夠精準,服務支撐不夠有力,布局組織不夠系統,存在小、散、虛現象;四是科學化規范化組建設置交叉學科仍然有待加強,客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設置隨意、跟風炒作、建設不力乃至不當逐利的傾向;五是制約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制度性障礙仍然需要進一步破除,其中有些是學位授予單位內部的障礙,如師資隊伍、組織設計、資源配置和績效管理等方面的,有些是外部政策落實還不夠有力、改革創新還不夠到位,如評估評價方式等。

因此,為進一步有效地促進學科交叉,發展交叉學科,推動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服務支撐創新發展的能力,進一步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要推進更加充分的研究,開展更大力度的工作,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正確方向。在此,我談四點想法。

第一,要緊密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面向未來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一切工作都應該以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為中心。學科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匯聚特定學科的專業人員,開發特定的專業課程,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這種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具有客觀的科學性,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發揮其重要作用。但是,面對技術進步、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傳統上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改革創新,其目標是培養具有更好專業素養、同時具有更強適應變化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的人才。這種以學科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創新能力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必然是重視通專結合,要求創新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具有更加開闊的知識視野,要求課程設計和培養環節體現出學科交叉和融合的成果。促進學科交叉,發展交叉學科,高校要不忘育人初心,努力將學科交叉融合的成果轉化為優質的育人資源,努力創造跨學科的育人環境和文化,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同時也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中培養高層次的教學科研領軍人才,加強學科交叉自身的隊伍建設。

第二,要堅持問題導向,改進科學研究,著力提升科研原始創新能力。重大科研問題的提出,重要科研靈感的涌現,重大科研成果的誕生,往往都與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密切相關。清華大學楊斌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在1901—2008年授予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超過一半的獎項是學科交叉研究成果。比如,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表彰他們為發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超分辨成像要克服的是一個物理問題,這三位物理學出身的科學家通過數學理論計算,加上化學方法設計核心部分——熒光分子,為生命科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這一方面得益于傳統學科發展的積累,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傳統學科邊界的約束,使得立足于學科交叉產出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特別是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我們要大力促進學科交叉,穩妥發展交叉學科,為重大創新提供更好的知識基礎和智力支持。

第三,要聚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需求,著力提升高校服務支撐創新發展的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主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若干重大現實挑戰;面向2035年和21世紀中葉,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在此基礎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需要著力破解一系列重大現實難題。解決現實問題,滿足現實需求,往往都需要集成多學科的資源集體攻關。比如,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持續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保障能源與糧食安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需要更多、更好的學科交叉融合協作,需要有效的頂層設計和組織規劃。高校促進學科交叉,加強交叉學科建設,要根據學校自身的學科優勢、特色和隊伍狀況,強化發展導向,精準對接重大社會需求,推進聯合攻關,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學科交叉的設計和服務,充分激發學者活力,切實增強學科服務支撐創新發展的能力。

第四,要著眼完善學術生態,改進學術治理,創造學科共同發展的良好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要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這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高校學科多樣,這是特色、優勢,也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客觀需要。不同學科之間應該互通有無、相互支撐、交叉融合、共同發展,從而形成健康的學術生態和優質的育人環境。如果學科之間壁壘森嚴,老死不相往來,甚至互相拆臺,這樣的學科生態就是不好的,不利于學科質量的提升,不利于大學使命的達成。由此,我們應該認真檢視學科布局、資源配置、考核評價和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看看究竟是鼓勵學科分離、對立和惡性競爭,還是支持交叉、融合和共同成長。客觀而言,有些高校的學科制度還有改進、創新和完善的巨大空間,營造培育學科活力、促進學科發展的良好生態,仍需付出巨大的系統性的努力。

最后,我們對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關系應有以下基本認識。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在概念的形式和內涵上都有很大不同,學科交叉是指既有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而交叉學科實際上是在學科交叉基礎上構建一個新的、與現有學科不同的,不能為現有任何一個學科替代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但是,學科交叉現象和交叉學科的誕生又都是學科發展客觀規律的體現。沒有任何交叉而走向封閉的學科,注定是要消亡的學科,能夠持續發展的學科一定是保持著學科邊界的開放性,不斷與其他學科交流互鑒。而新興學科的誕生則體現了學科發展過程的另一個面相,即在既有學科交叉中逐步確立某一領域的獨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從而帶動整個學科體系的新發展。在此意義上,我們引導交叉學科健康發展,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順其自然,一定要注重厚植學科交叉的基礎,只有高水平的團隊、有實力的學科和深入的合作才能交叉出高質量、可持續的成果。當務之急,是要打破某些固守“一畝三分地”的學科封閉意識,拆除既有學科之間過于僵化的藩籬,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把工作重點放在促進既有學科開放、交流、交叉、合作上,在交叉的基礎上孕育新生。這既是推動既有學科提升質量、不斷發展的需要,也是培育高質量交叉學科的必由之路,我們不可能隨隨便便就宣稱建立一個新的交叉學科。為此,我們要在管理機制上不斷改革,給予學科交叉更大空間和更大力度、更實質性的支持,著力營造學科交叉的文化,這種文化是既虛又實、既實又虛、虛實相生、生生不息的文化。下一步,我們將考慮依托基礎條件好、交叉力度大、積極性高的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試點建設一批學科交叉中心,示范引領高校大力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交叉學科健康發展。

本文系洪大用司長在《大學與學科》交叉學科研討會暨專刊發布會上所作報告的主體內容。


  • <samp id="20me8"></samp>
    <fieldset id="20me8"><var id="20me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