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行動詮釋“服務育人”
——記我校后勤阿姨楊學文
楊學文,我校一位普通的后勤阿姨,來校工作至今已有十年時間。十年來,她無論被分派到哪個崗位,其認真負責、踏實肯干的工作態度始終如一;十年中,每年的春節假期她都選擇堅守崗位,把自己的休息時間留給需要回家的同事;十年里,她如同媽媽般的陪伴溫暖了無數學子的大學時光,用行動詮釋著后勤工作“服務育人”的真諦。
“勤勞樸實形容她恰到好處”
楊學文現在負責公路工程實驗中心大樓的值班和衛生工作。她一天的常規工作從打掃整棟樓開始———這棟5層樓的5條走廊、200多級臺階、10個衛生間,里里外外的地面拖上一遍得6個多小時。為了趕在師生上班前將樓棟衛生全部打掃干凈,楊學文常常會在前一晚工作到凌晨。
“楊阿姨是個對工作特別認真的人,勤勞樸實形容她恰到好處。”博士生劉超超每晚都能看到楊學文在樓棟里拖地的身影。學生們做實驗常常會產生很多碎石、泥土這樣“有重量”的垃圾,楊學文看見了就會默默地去幫他們收拾好,等學生們自己想起來清理的時候,才發現地面早已干干凈凈。
樓上樓下,每次搬運兩桶垃圾,楊學文就用兩只胳膊,一邊夾一桶,來回好幾趟,沒聽她喊過一聲累。
有一次,楊學文在倒垃圾的時候不小心被裹在垃圾里的玻璃碎片扎到了腳,當時流了很多血,但她全然不當回事,默默地把玻璃取出來后就接著去做手頭上的活。
為了不耽誤工作,她硬是咬牙堅持了好幾天沒去就醫,直到她的腳嚴重發炎影響到行走,在家人和同事的規勸下她才去了校醫院,傷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愈合。同事們被她的敬業精神所打動,但她自己卻覺得很不好意思,“都怪我自己不小心,差點就耽誤了工作。”
“把休假機會都留給同事”
除了自己的工作,楊學文還包攬下不少同事的活。
每年的春節假期,楊學文都會留守值班室。十年間,她沒有和丈夫一起回老家過過一次年,把休假的機會都留給了同事們。
為了讓更多的同事能踏實地回家過年,楊學文主動承擔了她們手中的工作。今年春節假期留校期間,楊學文就主動接過了西門到警務室路段的清掃工作,每天清晨她起得更早了。
要是攬下的任務實在太多忙不過來該怎么辦?楊學文有辦法。她搬來救兵———讓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幫忙守好自己的崗位,而自己則騰出時間去幫助其他同事。
每年初八正式上班,但楊學文總是習慣提前開工。正月初二一大早,她就開始忙活了。她說,“如果我提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后面就有時間去幫助其他同事。”
“楊學文人很好,把事交給她,我很放心。”嚴艷輝在學術交流中心值班,在她沒有返回崗位前,學術交流中心的值班工作都由楊學文幫忙做好。
2016年的暑假,博士生劉同學負責清理公路工程實驗中心料廠,但苦于找不到工人。楊學文聽說了,立即拉上自家兒子去幫劉同學搞清理。最后忙完了,她卻怎么都不肯收下事前說好的勞務費。
楊學文目前所在的公路工程實驗中心每天有大概200名學生到實驗室做實驗,他們大都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很多同學會在實驗室工作到很晚。楊學文從來不催他們,她就在值班室一直等著,不厭其煩地為他們開門,直到確定實驗中心沒人了才會把每一層樓梯上的燈關掉。
“我覺得阿姨是一個善良、好打交道的人。”研二的夏誠東和楊學文已經認識快兩年的時間了。做科研的他有時候會在實驗室工作到很晚,但無論多晚,楊學文都會等著他“下班”,耐心地把已經關好的大門重新打開。
“這些學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是楊學文最開心的事情。
雖然家里條件并不寬裕,但楊學文還是常常給學生們開小灶。在她眼里,“這些學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在博士生樊喜雁看來,“楊阿姨就像媽媽一樣好。”
不久前,樊喜雁懷孕了,懷孕之后的她一度食欲不振,遠在內蒙古的父母也沒辦法照應。楊學文得知此事后,就給她開了個小灶,不時做些可口飯菜送過去給她補身體,還給她帶來自己腌制的酸蘿卜、酸豆角。樊喜雁漸漸地很依賴這個“媽媽”般的阿姨,時常來跟她討教孕期保健知識。
“楊阿姨知道我喜歡她做的臘肉,就會特地送給我吃。”劉超超最喜歡吃楊學文做的菜,“阿姨每次都用飯盒打包好提到我辦公室來。”有時候,劉超超會和同學加班到很晚,楊學文心疼他們,常常給他們送點吃的。
去年的小年夜,楊學文注意到實驗室還有好幾個同學因為忙著趕論文沒能回家,于是就邀請他們跟她一起回家過節。
“大家一起吃個飯,圖個熱鬧嘛。”楊學文為大家精心準備了一桌子菜,她希望自己能溫暖這些沒回家的孩子,讓他們在團聚的節日里少一點思念。
平日,因為楊學文的親和、熱情,同學們很樂意找她聊天,她也習慣在值班室里備著水果和小點心招待同學們。
這些年,楊學文跟著學生們學會了上網、使用微信,“好多時髦的東西學生們也都愿意教。”在她的通訊錄里存了不少同學的聯系方式,她說,這是為了方便招呼他們“回家吃飯”。(學生記者 汪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