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0月29日,應化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邀請,中科院水生所水處理微生物專家邱東茹研究員來我校訪問交流,并給化學學院師生做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題為“活性污泥微生物組與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膠團形成機制”的學術報告。學術交流報告會由化學院副院長曹忠教授主持,環境工程、化學化工等學科的教師和研究生等100余人參加。
邱教授首先從活性污泥法的污泥問題開始講起,他風趣地介紹活性污泥菌膠團結構模型以及活性污泥的生物組成發現的時間軸;進而介紹了經典的微生物顯微鏡形態研究、基于16RNA基因組的一些技術、宏基因組學分析等、以及微生物組的研究等,引出更有效的第一代到第三代高通量分子檢測方法來破解污泥的黑箱。
然后,邱教授重點闡述了從全球污水廠活性污泥分離到的28個核心種屬微生物,介紹了該課題組從全國各地的污水廠分離出來的菌種及其分子特征,能定性到種的有2000多株。他們第一次用分子遺傳的方法研究闡述了菌膠團形成的“網中魚”模型,生動解釋了胞外多糖的合成與轉運,提出了調節PEP-CTERM蛋白質表達和菌膠團形成的二組分系統PrsK-PrsR和信號轉導途徑模型,準確地揭示了菌膠團形成菌的機制,其作用規律以及其系統的結構。相關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Water Research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同時提出了富集大部分營養物質的剩余污泥問題將是未來重點解決的方向。老師和同學們就自己所關注的問題與邱教授進行了充分的互動與交流,如是否用別的碳源代替葡萄糖來培養微藻。化學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產學研合作單位--湖南惟創環境集團的工程師鄭松也來到現場報告會,他就公司污水運行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邱老師和同學們進行了交流,與大家進行了分享。
(圖文/趙文玉 審/曹忠)
附簡介:邱東茹,男,博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學科組長(PI)、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A類,引進國外優秀人才;2012年獲得擇優支持)。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生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暨武漢市微生物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曾在歐美日學習和工作十余年。主要從事細菌分子遺傳與分子微生物學、細菌生物被膜和菌膠團形成與調控分子機制、活性污泥微生物組、環境生物技術、水環境生態修復、藍藻水華控制、水生植物恢復重建和人工濕地等方面的研究。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國際應用微生物學會會刊)、Water Research(國際水協會IWA會刊)、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美國微生物學會主辦,共5篇)、Microbiology-sgm (共2篇)、Journal of Bacteriology(美國微生物學會主辦)、BMC Microbiology、Archives of Microbiology和Ecological Engineering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授權美國專利3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