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0日,應長沙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的邀請,我國著名教育家、分析化學家,原湖南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俞汝勤教授來到我校進行學術交流訪問。下午在云塘校區圖書館報告廳作了題為《從應對重大挑戰認識今日之化學》的杰出學者講座。講座由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楊榮華教授主持,副院長曹忠教授、朱志平教授、王建輝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400余人聆聽了俞院士的精彩講座。
講座中,俞院士首先引用徐光憲的話指出化學是“朝陽科學”而非“夕陽科學”,然后舉例證明了化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作為20世紀七大技術之一,化學合成(包括分離)技術,是重中之重,居首位。如在農業上,我們通過化學合成了氨與尿素,制造了農藥,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發明合成各種抗生素和大量新藥物,使人類平均壽命提高了25年;發明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為人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等。由此可見,化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社會進步息息相關,在改善人類生活方面是最有成效的科學之一。
接著他講到化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中心科學”,是從上游到下游的必經之地。然后他從化學與生命、材料、信息、環境、地球、能源、空間和核科學等的緊密聯系,以及化學與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以他博學的知識和風趣的談吐,引經據典,如天然藥物的分離提純與合理的設計合成、信息科學中高純硅、新能源中的多晶硅、生活冰箱中氟利昂的應用與大氣臭氧層的恢復、衛星軌道的定位、激光武器的誕生等等,化學無處不在,闡明了化學作為“中心科學”的重要作用和重大優勢。現在推崇綠色化學,化學可能協助出現新的“綠色革命”。
俞院士稱,化學對人類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一項化學合成如同棋手的一步棋,為人類創造了許多奇跡。最后他總結道化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專業,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呼吁大家充滿信心,也鼓勵大家努力學習,扎實掌握化學基礎,注意拓展知識面,為能成為創新型國家的技術中堅做好準備。
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了,81歲高齡的俞汝勤院士依舊談性正濃,言語抑揚頓挫,生動幽默,讓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師生都深受啟發和鼓舞。
----------------------
附俞汝勤院士簡介:
俞汝勤,湖南長沙人,分析化學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湖南大學校長。1935年11月生于上海。1959年畢業于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現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化學計量學及化學生物傳感器。研制成功多種新型電化學及光化學傳感器,并實現產業化生產。合成多種新的分析及增敏試劑與離子載體,建立鈮等稀有金屬分析方法。創立多種新型穩健化學計量學多元校正及化學模式識別分類方法,倡導作為化學量測基礎理論與方法學的獨特的化學計量學教學體系。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有《化學計量學導論》、《現代分析化學的信息理論基礎》、《離子選擇性電極分析法》等。
任《化學傳感器》學術刊物主編。曾任《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及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Analyst”地區顧問編委,現任國際化學計量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Chemometrics》編輯及國際分析化學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顧問編委。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三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光召科技獎、湖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國際化學計量學終身成就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