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6日,校黨委書記付宏淵、校長曹一家,副校長劉建民、談傳生、劉朝暉及黨政辦、計財處、審計處、實驗與資產處、保衛處、后勤中心、藝術學院等校屬單位負責人一行18人赴新寧縣馬頭橋鎮坪山村開展了為期2天的鄉村振興工作調研。
聚焦:校地共同謀劃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7月5日,新寧縣縣委書記鄧濤,縣委副書記、縣長候選人彭洪兵,縣委副書記李榮衛,縣政協主席蔣新雄等縣領導及黨政部門負責同志與我校調研團隊進行了座談。
彭洪兵致歡迎詞,他指出,長沙理工大學與新寧縣三度結緣,新寧縣的脫貧攻堅成績凝結著有長沙理工大學的心血汗水。鄉村振興繼往開來,自駐村工作隊進駐兩個多月以來,走村串戶摸“家底”,問計于民忙“號脈”,用心用情辦實事,工作推進迅速,務實精神讓人感動。
鄧濤表示,新寧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各級各部門要聚焦主責主業,加強溝通和協作,借助長沙理工大學的專業人才、資源平臺等優勢,共同攜手,全力以赴,在鄉村振興中努力交上一份滿意答卷。他要求全面堅持黨的領導,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強調坪山村的鄉村振興規劃要與“百里臍橙連崀山”發展理念、旅游立縣發展戰略和全縣的鄉村振興規劃有機的融合起來;要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抓住產業這個“牛鼻子”,以產業創新引領,實現技術進步,科技支撐,全面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推進高質量創新引領發展。
曹一家表示長沙理工大學將堅決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統一部署,高質量完成這項政治任務,希望雙方在前期取得良好合作和成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專業、智力、人力等資源優勢,共同努力,爭取更大的成績。
付宏淵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長沙理工大學接受的一項光榮的任務,也是在廣闊的農村發揮專業人才資源優勢的主戰場、錘煉干部隊伍的大舞臺,更是大學生服務農村增長見識才能的廣闊天地。我們將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準確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重點,牢牢掌握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動權,科學制定鄉村振興規劃,共同攜手,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再創佳績。
座談會上,我校鄉村振興駐點村工作隊隊長吳振華匯報了工作情況及幫扶工作思路,馬頭橋鎮黨委書記介紹了坪山村的具體情況,縣政協主席蔣新雄對坪山村建設工作交流了意見。
與會人員還圍繞黨建引領作用發揮、鄉村振興規劃、科技成果轉化、農村本土人才教育培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進行了交流探討,共謀坪山村振興發展對策。
抓實:實地調研把脈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
7月6日,在校黨委書記付宏淵和校長曹一家的帶領下,全體人員走村串戶,先后走訪了坪山村諫議書院舊址、工作隊生活工作場所、坪山村“美麗庭院”建設示范點,了解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產業情況,慰問了易地搬遷戶,了解其生產生活條件,叮囑工作隊持續關注監測脫貧戶后續情況、盡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不斷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此前近兩個月時間,我校鄉村振興工作隊在村支“兩委”的陪同下已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在原有扶貧數據的基礎上,精準識別“五類人員”44戶、消除風險26戶、核實政策落實37戶,建立了坪山村防返貧監測與幫扶管理“一人一檔”數據庫和“民情臺賬”;深入田間地頭,廣泛聽取村民意見,了解民生需求,聚焦“急難愁盼”,建立了“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20余項;對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立足現有調查研究掌握的情況,初步形成了《新寧縣馬頭橋鎮坪山村鄉村振興工作規劃》和《新寧縣坪山村“鄉村振興”規劃建設項目(項目入庫)清單》。
走訪結束后,付宏淵在坪山村綜合服務中心主持召開了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
吳振華匯報了駐村兩個月以來工作開展情況、駐村幫扶工作思路、實施路徑和方法、具體幫扶計劃和發展規劃,并就坪山村鄉村振興存在的實際困難進行了重點說明。
針對工作隊提出的困難和請求,相關校領導以及校屬單位負責同志結合各單位實際,圍繞產業、文化、生態、人才、組織“五個振興”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及切入點進行了交流。劉建民建議工作隊從子弟學校與坪山小學的結對幫扶、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等方面建立教育幫扶機制;談傳生提出要進一步從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培養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劉朝暉從開展好研究生支教工作,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智力優勢等方面進行了指導。
曹一家指出,駐村工作隊要以發展產業為基礎,以富裕農民為目標,立足實際、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好規劃,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不斷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利用好教育幫扶、產業增收、黨建引領、文化建設等有效方式方法,不斷豐富坪山村民的物質基礎和精神生活。
付宏淵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和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績,向村支“兩委”與調研團成員進行了微宣講,組織大家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付宏淵作總結講話。他肯定了駐村工作隊的工作。他希望校屬各單位提高政治站位,在廣闊的農村書寫長理答卷,把論文寫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他要求工作隊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縣的要求,發揮學校學科、專業、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對接好相關單位,扎實做好鄉村振興規劃,積極爭取相關項目入庫,突出工作重點,抓關鍵民生產業項目,在農產品品牌創設、食品深度加工、水利水系優化改造、土壤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體現長理優勢;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主動作為,充分調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積極性,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接力:做好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為了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這次調研團還邀請了一名特殊的成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原枧桿山村駐村隊長宋劉斌。今年五月,宋劉斌已經結束近4年的脫貧攻堅工作,卻還在長沙與新寧往返奔波。從工作作風傳承、工作經驗分享到工作成果總結、工作部署安排,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任隊長之間的交流很多。
脫貧攻堅期間,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先后選派了8名干部駐村幫扶,構建了“黨建+文化+產業”的扶貧模式,幫助新寧縣風神洞、枧桿山村2個省級深度貧困村脫貧,形成了高校扶貧的“長理經驗”,打造了脫貧攻堅的“長理樣本”。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的勝利后,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學校黨委多次要求做好機制、產業、項目、政策、規劃等五個方面的銜接,充分發揮學校在基礎建設、民生保障、特別是文化建設、鄉村規劃中的優勢,把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產業培育、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結合起來,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與此同時,校屬各單位第一時間也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工作中,藝術學院專家多次駐村為坪山村量身打造“美麗庭院”;水利學院派專家調研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水系分布,為優化和解決農田灌溉等實際問題出謀劃策;建筑學院則啟動了村莊規劃;今年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校團委和研究生院專門設置了學校聯點村“鄉村振興”專項,共組建和立項實踐團隊10余支,將于7月份陸續進駐聯點幫扶村開展實踐活動,研究生院還選派近10名研究生到坪山小學和馬頭橋鎮中心學校支教,各學院積極組織專業教師計劃在暑期帶領大學生、博士團就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幫扶,飲用水安全、污水處理,道路檢測、測繪,橋梁、房屋檢測加固等為主題,為坪山村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文/喻玲 曾憲祿 圖/李泰儒 審/莊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