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光明日報》人才版專版報道我校人才工作。在人才強國新征程板塊刊發《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團隊:讓“關鍵變量”成為“最大增量”》文章,在人才故事板塊刊發《“做科研,必須深入一線”》文章。
人才是強校之基、發展之要。長期以來,長沙理工大學堅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深入實施人才強校“第一戰略”,堅持以一流的人才工作支撐和引領學校“雙一流”建設,加快構筑湖湘一流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培養造就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貢獻“長理力量”。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團隊:讓“關鍵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從貫穿南北的大動脈京港澳高速公路,到“南疆國門第一路”南友高速公路……在我國535萬公里的公路網上,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團隊夙興夜寐、矢志創新,解決了道路工程領域建—養—管系列重大科技難題,科技成果指導了我國大部分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的設計與施工,他們傾力守護著國家大通道的安全與暢通。
2021年建成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獲批極端環境綠色長壽道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高水平人才為支撐,這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理工大學教授鄭健龍領銜的科研團隊,蹚出了一條平臺賦能、融合交叉、多點突破的拓新之路,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為服務國家交通強國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俯身“探”路,織密現代化“交通網”
草帽一頂、便鞋一雙。行走在工地現場,時而在邊坡抓起一把土捏揉,時而半蹲在路堤旁查看積水情況。
這位俯身“探”路的學者,正是我國道路工程領域的專家鄭健龍。為了摸清楚公路的“脾性”,這位有著50年“路齡”的老黨員“南征北戰”,深入工程一線的足跡遍布全國。
在鄭健龍看來,公路是經濟發展的脈搏,是國計民生的保障。從力克被稱之為“公路工程癌癥”的膨脹土問題、參與行業多部規范標準的編寫,到作為專家組成員指導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編制工作,鄭健龍見證了我國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邁進。圍繞建設安全耐久、綠色環保、智能先進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鄭健龍領銜的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團隊開展了刻苦攻關。
道路通行能力事關民生福祉。團隊成員、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軍輝說:“我國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多為雙向四車道,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路段不能適應客貨運輸持續快速增長的需求。在國家高速公路改擴建的大潮中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成為我的主攻方向之一。”
比如,如何處理新老路基拼接?如何使新舊路基的不均勻沉降達到規范要求?如何有效處治利用舊路?一系列難題亟待破解。
如何破題?“‘從工程中來,到工程中去’,這是鄭健龍院士教給我的科研之道。”張軍輝說,“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南北差異極大。不到工程現場,很難掌握準確情況,更別提解決工程技術難題。”
令張軍輝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江西昌樟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中測量老路堤含水率,數據竟比剛修筑時增長了近一倍,這一有悖常規的結果讓他一度懷疑自己測量方法有誤。但正是因為身處一線,張軍輝又在其他工程中多次測量、試驗、走訪,最終發現南方濕熱地區特殊氣候、土質導致路堤服役性能衰減。他就此開展深入研究,創新性提出了改擴建路基“整體協同、沉降可調、變形可控”的技術方法,并在湖南、江西、山西等多省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中成功應用。
引育并舉,鋪就人才成長“快車道”
周末一早,團隊成員、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于華南已在智能道路實驗室忙碌起來。
于華南主要從事瀝青路面綠色耐久新材料和智能施工技術的相關研究。2018年,他放棄在美國的優越工作,毅然回國加入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團隊。
“引才獎勵、實驗保障、住房支持等一系列強有力的人才政策,讓我最終選擇扎根在這里。”于華南坦言。在團隊支持下,他迅速打通了科學研究的“快車道”,5年間發表SCI論文50余篇,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主持中美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
栽好梧桐樹,引得金鳳棲。作為交通系統一線技術骨干,團隊成員、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于新一直從事與高速公路建設、養護相關的科研和咨詢工作。“是團隊的納才誠意和優質平臺吸引了我。”2021年,他婉拒了多所知名高校的“橄欖枝”,選擇加盟長沙理工大學。入校以來,于新瞄準我國大規模服役道面全面升級改造及長期安全運營持續發力,獲準立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專項。
團隊成員、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銳則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長理人”。“回想1998年入校時,我還是一名‘科研小白’。”在學校的青年人才交流會上,他滿懷感恩,“得益于‘一人一策’的培育方案到真金白銀的科研支持,我從學生成長為一名學者,并心無旁騖地將致力于建設綠色低碳的現代化公路作為奮斗方向。”
立足學科聚才,堅持團隊蓄才,充分發揮現有領軍人才“以才引才”的虹吸效應。團隊以求賢若渴的誠意和力度引高才、立英才,集聚了一大批具有深厚學養、至誠報國、潛心研究、敢為人先的高層次拔尖人才,團隊還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團隊成果納入公路瀝青路面設計標準,指導了我國新增高速公路的建設;研發的高速公路養護管理智能化與路面維修技術,讓高速公路的運營更加高效、更為快捷;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達50余項,產生了百億元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交叉“跨界”,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2023年12月,山東省慶云縣,總建筑面積約15000平方米,建設年處理10萬噸/臺油石分離設備生產線及瀝青基電池負極材料生產線正式點火,標志著此前由團隊成員、長沙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賈傳坤以1400萬元授權浙江八詠新型材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使用的相關專利全部實現投產。
油石分離,指的是將廢舊瀝青混合料中的瀝青油和石料完美剝離;瀝青基電池負極材料,則是指將分離出的廢舊瀝青制備為價廉物美的鋰/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橫跨道路領域與儲能領域,這一在世界處于領先的技術實屬賈傳坤的“跨界”之作。
緣起于一次到企業走訪,賈傳坤得知我國公路基礎設施每年養護產生的廢舊瀝青混合料約2億噸,但傳統的油石分離技術不能將瀝青和石子完全分離,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生態環境破壞。
具有深厚化學專業背景的賈傳坤迅速開展研究,開發了一種綠色溶劑配方和油石分離設備,實現了瀝青從石子表面接近100%脫離,且能循環利用,為構建綠色交通提供了全新范式。
看似偶然,實則水到渠成。大力發揚交叉協作精神,定期組織學科交叉研討會,共享實驗室開展聯合攻關……“正是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團隊努力探索構建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為我這次‘跨界’提供了豐厚土壤。”賈傳坤說。
不同學科深化交叉互融,團隊與企業也“同題共答”。近年來,團隊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為導向,持續加大力度推進學校科研供給端與市場產業需求端的深度對接融合,讓科研工作者兼具“科學家+工程師”雙身份,成效顯著。比如,團隊成員、長沙理工大學教授錢國平聯合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學科開展交叉融合創新,研發了瀝青鋪面壓實狀態多維評價系統。該系統可與瀝青鋪面無人駕駛施工機組配套,從而使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和質量全面升級。2023年4月,這一最新成果在瑞士舉辦的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斬獲金獎。
“開拓創新沒有終點。”長沙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付宏淵表示,要聚焦國家所需、民生所盼,竭盡學校所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持續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
“做科研,必須深入一線”
2023年1月,《公路壽命逐層遞增式耐久性瀝青路面設計標準》經批準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部面向長壽命瀝青路面、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標準。作為主要參與人,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呂松濤已在這一領域深耕近20年。
“以前,我國高速公路常常是三五年一小修、七八年一大修,遠低于設計壽命,更別提對標歐美了。”回憶當年,呂松濤仍難掩痛心。本碩博均求學于長沙理工大學,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理工大學教授鄭健龍的呂松濤,立志徹底扭轉這一局面。
2005年12月,河南禹州至登封段高速公路籌建。還在讀博士的呂松濤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住在工地上搞科研。
找了間當地農民的房屋租下,又把實驗室就近搬到了工地旁。就這樣,呂松濤一頭扎進工程現場,一住就是18個月。
白天跑工地跟施工,晚上做實驗寫報告,第二天再反饋給工程現場……沒日沒夜搞研究的他只想搞清楚一個問題,影響瀝青路面壽命的“元兇”究竟是什么?
“如果把路面結構想象成皮膚,最上面的面層相當于表皮層,主打一個平穩舒適;中間的基層好比真皮層,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而墊層呢,就是皮下組織。”最終,呂松濤找到了答案:“表皮層易損易修,真皮層和皮下組織雖然不易破壞,但一旦受損就傷筋動骨。”
呂松濤發現,在傳統設計與施工中,針對無結合料粒料墊層這一“皮下組織”,往往只考慮了隔水、防凍、防污染等功能性,卻常常忽略了其優越的支撐與傳荷等結構性能。過軟的“皮下組織”無法起到較好的支撐與傳荷作用,路面的變形開裂等破壞就在所難免。
以此為突破口,在鄭健龍院士指導下,呂松濤打破此前國內外普遍采用結構層等路面設計的傳統方法,發明了設計壽命從上至下逐層倍增的新一代耐久性瀝青路面結構體系,徹底改寫了這一領域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東至江蘇,西至西藏,北到內蒙古,南到廣東。如今,呂松濤帶領團隊將一系列科研成果成功運用于我國20多個省份的高速公路建設中,其設計壽命最長可達 40年至60年,已遠超歐美標準。
“做科研,只在實驗室里出不了成果。必須深入一線,才能發現問題,確保科研項目‘瓜熟蒂落’。”呂松濤說。
網址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12/17/nbs.D110000gmrb_07.htm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