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和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和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分別在北京開幕。連日來,我校師生員工通過電視、手機、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密切關注兩會動態,認真學習兩會精神,聚焦兩會熱點,結合自身學習和工作暢談改革成就,表達信心決心,憧憬未來發展。
校黨委書記付宏淵表示,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全國兩會的勝利召開意義重大、舉世矚目。政府工作報告高度概括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過去一年我國發展取得的成就,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工作目標與重點任務,擊鼓催征、振奮人心。報告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為強大動力、重要支撐、創新主導放在最突出的部分部署,對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更大期待。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天然結合點,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學校將深刻領會兩會精神,堅持特色鮮明的創新型高水平大學辦學定位,胸懷“國之大者”,服務“省之大計”,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主動對接服務國家戰略和“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聚焦全面增強核心競爭力,致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力推進一流學科創建,加速鍛造“四種力量”,鍛長板、強特色、沖一流,為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長理力量。
校長曹一家認為,兩會的勝利召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描繪了宏偉藍圖,堅定了人民的強大信心、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盼。作為一名高校校長,他倍受鼓舞,也深感重任在肩。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推進有組織科研,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加快推動“雙一流”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湖南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我校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洪明作為民建界別委員參與了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她表示:“我們將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服務新能源產業原創性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能源產業鏈布局和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擔任政協委員以來,她充分運用調研成果,打磨完善提案。在她看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盡責,容不得半點馬虎,更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唯有深入一線、扎實走訪、潛心研究,才能了解實情、找準問題、剖析原因,提出有針對性、有可行性的建議。作為能源領域的專家,她持續圍繞能源低碳轉型、新能源產業發展、終端用戶電能替代、電力市場化改革、碳衛星監測等領域建言獻策。今年全國兩會,她帶來3個提案,涉及支持湖南打造電力交換樞紐構建區域電力市場,加快推進我國產業低碳轉型,推進農村小水電老舊設備增效改造等話題。展望未來,楊洪明將繼續聚焦“建設能源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在相關領域建言獻策,貢獻專業力量。
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引起熱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院長于新認為新質生產力,就是要驅動人才和行業,做真研究,真做研究。“首先是要加大原創性的科研。只有增強原始性創新,突破更多顛覆性的技術,才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其次,新質生產力的“新”,核心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這就要求科技創新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他相信類似于揭榜掛帥的企業出題、高校做答的形式,會越來越多。 “在這個鏈條里面,高校做從0到1的事情,企業做從1到100的事情。如果問題真正來源于產業,這種卡脖子問題的解決一定會帶來產業的升級。”
高校如何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彭新宇認為,關鍵路徑是以高水平、有組織的學科布局、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培育為高質量發展增勢賦能。首先,加強基礎研究,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原動力。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創新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體力量。其次,加強成果轉化,明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靶向性。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改造,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最后,促進創新要素集聚,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高校要加速知識、技術、資金、人才、政策等創新要素集聚,在推動多體系多主體的互通互融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這為今后著力構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生態新格局明確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陳萬球表示,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學。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興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首先要踐行教育家精神,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入的教學研究、智慧的教育實踐,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提升,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創新。其次,要與時俱進,提升數字素養,培養國際視野,以更好適應科技時代的發展,為實現高質量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教育強國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法學院院長張敏純表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這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明確遵循。我們要在教育質量上使真勁,持續優化學科專業,著力做強主流優勢學科,堅持交叉創新。把“創新人才培養范式,打通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通道”持續落實落位、細化實化,增強科學研究的支撐能力,不斷推動科研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加快學校百強大學和雙一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報告清晰指明了發展任務,這讓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王健深感振奮。他結合自身工作,感覺方向更加明確堅定了。文化產業的創新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不僅回應了報告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也能切實有效地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產業興盛需要人才,在文化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培養及評價上,高等教育應當奮力在前,敢闖敢試。“高校人文社科教師要結合專業,緊扣國家社會需要,深化產學研用結合,為推動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中國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落地轉化,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產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大促就業專項政策力度,這引起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陳婕妤的濃厚興趣和重點關注。在她看來,在校學生更應該在學好現有專業的基礎上,關注國家政策調整和行業、職業發展變化,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社會發展需求,制定好職業發展規劃,加強前沿學科學習,重視社會實踐和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不斷提升崗位勝任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才能在更廣闊天地開啟精彩人生。
(文/李瀟玲 一審/郭媛 二審/葉正芳 三審/方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