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基于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的勞動教育評價改革創新
一、工作概要
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年我校結合實際,制定了《長沙理工大學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
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我校于2011年開始推進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形成了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模式,建立了“以學校為主導、以學院為主體”的校院兩級管理制度體系,構建“規范、高效”的兩級管理運行機制,以及運行過程監控機制和工作質量評價體系。為了更好地對勞動教育進行科學評價,我校經過積極探索和經驗總結,建立了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的勞動教育評價改革創新,健全了勞動教育過程性評價機制,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強化勞動教育和實踐教育,探索勞動教育、實踐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并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二、工作亮點
(一)加強勞動教育的宣傳引導,健全過程性評價機制
定期開展勞動教育的宣傳引導活動,營造勞動教育的濃厚氛圍。邀請大國工匠、勞動模范尤其是校友中的行業先進典型進校園,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匠精神和勞模風范。開展勞動教育專題講座,示范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活動。
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在我校學生的綜合測評中,勞育占5%,由各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勞育分評分細則,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努力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將勞動教育開展情況納入學院學生工作考核評估體系中,以此激勵學院制定相關工作機制,加強和創新勞動教育工作。
(二)明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責任區,強化實踐教學基地的勞育功能
根據《長沙理工大學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試行)》要求,學工部聯合后勤服務保障中心下發了《關于開展“勞動育人、綠色校園”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通知》,學校在兩個校區給各學院劃定了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責任區,各學院責任區衛生清理與保持狀況,由學生工作部(處)、后勤服務保障中心牽頭,定期組織開展督查評比工作,并通報結果。學校每年對衛生包干責任區進行綜合打分評比,對評選出的先進單位及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學校于2022年3月對2021年獲得表彰的單位及個人進行獎勵,并將獎勵經費下撥到各學院。
將每年的3月設立為勞動月,每周二下午為義務勞動日。學校確定勞動月的教育主題,每周二下午4點到6點為學生義務勞動時間。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學生能力素質要求和教學計劃安排,分層分類,組織學生在勞動月集中開展勞動實踐。各學院可根據實際編寫勞動實踐指導手冊,明確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工具使用、安全保護、考核評價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搭建好校內勞動教育教學平臺。例如,交通學院開展義務維修活動,義務維修隊成員及時有效地解決了學生宿舍桌椅、柜門、插銷等物品的維修問題。能動學院以專業為依托,組建志愿者團隊,對全校室內空調過濾網進行清洗和檢查用電安全。
為鼓勵勞動、激勵先進,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和利用各類實踐教學基地,結合實踐教學、實習實訓、工程認知等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到實踐教育基地參加勞動活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同時與“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深度融合,積累職業經驗,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三)充分發揮團學組織功能,積極開展服務性勞動實踐。
以團學組織為主體,開展社會實踐、專業服務、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服務性勞動實踐項目。非工科專業學生結合專業實習教學實際,每學年安排一定的服務性勞動實踐。積極搭建志愿服務平臺,組織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公共場所等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抓好“西部計劃”,引導學生扎根基層建功立業,培養學生具有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奮斗精神。各學院每年3月開展學雷鋒活動,組織志愿者到敬老院、福利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022年暑假,我校200余名指導老師帶領3500余名青年學子,組成321支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專業服務、義務支教等服務性勞動實踐項目。
三、經驗總結
(一)發揮校院兩級管理模式優勢,注重日常生活勞動教育
發揮校院兩級管理優勢,采用專題講座、主題演講、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展示、勞動項目實踐等形式進行,鼓勵各學院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學生喜聞樂見,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和專業興趣。立足校園,通過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加強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在校園公共區域、綠化地帶、教學樓棟、宿舍園區等劃定各學院勞動教育實踐責任區,學院組織學生開展綠化養護、門崗值班,以及教室、公共區、宿舍園區的衛生清掃等勞動鍛煉活動,培養學生掌握日常生活勞動技能和形成良好勞動習慣。學校對獲表彰的單位的獎勵經費下撥可進一步促進學院重視學生勞動教育。
(二)立足學校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開展專業生產勞動實踐
各學院立足學科專業特色,圍繞專業實踐教育課程體系,積極打造“專業+勞動實踐”“創新創業+勞動實踐”。工科專業結合專業實習教學實際,安排一定學時的生產勞動實踐。以校內外專業實踐教育基地為依托,組織學生到高新產業園區和高科技企業等體驗勞動實踐的新形態、新方式,安排學生參與生產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工農業生產,利用實習實訓深入到工地參加工程項目建設,在勞動中牢固樹立勞動理念。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服務性勞動中做勞動教育理論的堅定“篤行者”
為加強勞動教育,學校統一為2021級和2022級新生征訂了勞動教育課程教材。2022年8月,學校學工部部長邱國良主編的《大學生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作為學校首次出版的勞動教育課程教材,幫助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促使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理念。學工部和各學院團委還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服務性勞動。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專業服務、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服務性勞動實踐項目,每屆學生不僅能開闊視野、進一步認識到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這一基本國情,更體會到勞動可創造物質財富、美好生活并能增強自我能力,從而更加認同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