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10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外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楊虎濤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做題為“數字經濟:底層邏輯與現實變革”的學術講座。學院部分老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計150余人聆聽了報告。此次講座在12教200報告廳舉行,由彭新宇副院長(主持工作)主持。
楊教授從技術范式理論出發,開宗明義地指出為什么會有數字經濟。接著,他解釋了信息生產體系的定義、由來及其與不確定性的關系。信息的存在形式多樣,如文字、語言、數據、算法、藍圖、本能、習慣、習俗和制度等,都是提高確定性的一種手段。信息生產是通過累積對某件或某類事件的信息,降低此后同類型事件處理的信息需要量。其次,楊教授介紹了信息生產體系的發展過程。工業革命以來的四個階段:18-19世紀的機械時代,20世紀初開始的機電時代、20世紀后半葉開啟的電子時代,以及目前正在迎來的光電時代。這四個時代分別與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對應。其中,從工具機到機器體系的發展,都在運用更復雜的指令性信息封裝來減少生產的不確定性;從電報、電話到組織管理的出現,都在豐富經濟主體間交流互動來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楊教授認為“數據+連接”的變化是信息生產體系中的關鍵技術變遷。數據必須與“連接”一起構成實時化的反饋回路,而數據和連接之間存在著一種“互激式”的依存關系。軟件+硬件也形成互激式增長,推動了“數據+連接”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細化,最終體現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者之間也以“互激式”增長的方式而相互促進。
最后,楊教授提出三點啟示:第一,在“數據+連接”的互激式增長過程中,數據和連接的“雙優化”才能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生產體系的作用。第二,以數據中心、邊緣計算為架構的數字基礎設施將形成類似于電力一樣的集中分布式算力和存儲供給。第三,通過產業生態位打造解決卡脖子問題,進而抓住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
彭新宇總結指出,楊教授運用演化經濟學思想與方法分析了數字經濟的底層邏輯,觀點科學,思想深刻,見解獨到,引人深思,讓我院師生對為什么會有數字經濟以及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有了更深刻的見解,拓展了師生們的學術視野,給大家很多有益的啟示。
(圖/文/申立平 喻佳佳 審/彭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