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群,女,出生于1969年。
一、個人基本信息與教育背景
湖南省古丈縣人,土家族, 長沙理工大學哲學研究所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民委首批“民族研究特聘專家”,省級學科帶頭人,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湖南省統戰部“宗教與文化研究小組”組長,中國民族倫理學學會副會長,長沙理工大學“湖湘學者”。1988-1992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全日制本科,學士。1992年分配至吉首大學政法學院工作;1997-1999年就讀于湘潭大學法學院“研究所主要課程進修班”學習結業;2007年評聘為吉首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2012年調至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2013年9月-12月至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進修;2015年評聘為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2016年評聘為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二級教授;2019年調至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研究所。
主持4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湘西原始宗教藝術研究》(結題優良)、《苗族“巴岱”信仰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結題優良)、《湘西少數民族傳統宗教壇廟的時空分布及對區域社會影響研究》(結題優良)、《湘鄂渝黔邊區宗教碑石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在建),國家民委一般項目《湘西碑石銘刻中的民族團結史料收集整理與研究》(結題優良)等課題多項。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其中6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及人大復印資料以及高校文摘轉摘。出版學術著述《湘西原始宗教藝術研究》《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的史地研究》《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民間思想的村落——苗族巫文化的宗教透視》《中國少數民族村寨調查.土家族卷》(合,2)等7部。獲教育部第七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二等獎1項、湖南省第七屆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項、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三等獎1項,中共中央統戰部年度優秀課題論文三等獎1項。
曾任主要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民族倫理學》《宗教人類學》《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外國法律制度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憲法學》 《中國近代史》《自然辯證法綱要》等。目前指導學術型碩士38人,專業碩士4人,學術型碩士32人、專業碩士4人。
二、目前研究領域
宗教人類學、少數民族倫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
三、已完成或已在承擔的主要課題
2020,09~2024,12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0BZJ021)湘鄂渝黔邊區宗教碑石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經費20.0萬元,在研;
2020,06~2021,9 國家民委年度課題一般項目(2020-GMB-009)“湘西碑石銘刻中的民族團結史料收集整理與研究”,經費2.0萬元,已結題;
2018,06~2023,9 湖南省社科規劃辦(18YBA357)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背景下武陵山區宗教治理研究,經費2.0萬元,已提交結題材料;
2015,06~2029,9主持國家社科基金 (15BZJ047)湘西少數民族傳統宗教壇廟時空分布及對區域社會影響研究 經費20.0萬元,已結題,結題號:20193750
2014,06~2016,9主持鳳凰縣政府“苗疆邊墻防御體系研究”子課題“鳳凰宗教文化研究” 經費2.00元,已結題;
2013-2015,主持湖南省社科規劃辦基金一般項目(13YBA276) 歷史地理過程中的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研究,經費2.00元,已結題;
2011,06~2014,9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11BZJ029) 苗族巴岱信仰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經費12.00元,已結題;
2006,06~2010,10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6BZJ001)湘西原始宗教藝術研究06BZJ001,經費9.00元,已結題。
四、發表主要文章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湘西地區的形成與發展論析——以人口遷移為視角,《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3.2
改土歸流后湘西廟學分布與文化共相的生成——以廟學碑刻為中心,《民族論壇》2022.3
苗族巴岱信仰中“殺茅人”儀式符號解析,《宗教學研究》,2021.3
清代苗族巴岱手抄符本中的鬼符釋義,《宗教學研究》,2019.4 類
湘西州境宗教類金石文獻遺存狀況及價值分析,《世界宗教文化》,2019.5
明清時期老司城宗教壇廟并置格局狀況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8. 6
苗族女神壇廟類型及特征論析,《宗教學研究》,2018.4
雅溪天王廟祭祀空間演變及常規化組織活動考察,《宗教社會學》,2018.10
身體、情感及靈性生命訴求——對湘西“仙娘”現象考察的心理學視角,《宗教心理學》,2018.2
明清時期湘西天王廟地理分布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17. 4 CSSCI、D類
臘爾山苗族村寨宗教祭壇論析—以火爐坪村為例,《宗教學研究》 2017.3
湖南白族本主信仰的類型及特征—兼與大理白族的比較, 《吉首大學學報》2017.4
五溪流域盤瓠廟時空分布研究.《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7.3 .
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的空間分布及原因探討,《民族論壇》.2017.2
苗族巴岱的修行與身心實踐考察,《宗教人類學》,2017.8
臘爾山苗族祭壇“炯”的空間分布及文化內涵探討,《宗教學研究》,2016.03
土司政權與民族關系——基于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的口述史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15.02
呂洞山苗族山神祭壇的空間位移與地方形塑 《宗教學研究》2015.02
女性主義視角下的梵凈山佛教信仰研究,《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01
論苗族椎牛神辭中的季節性節律,《貴州大學學報》,2016.2
宗教事務管理法治化問題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5.1,
苗族宗教儀式中的迷征現象考察——以巴岱“過法”儀式為例,《宗教學研究》2014.2
社會結構與巴岱身份的獲得——以興中村巴岱“過法”儀式為例對特納理論的檢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4.6 ,
《鄉規民約 舉足輕重》人民日報第六版“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篇”2014.10.22
五、著作與教材
桑植白族本主信仰的史地研究,陸群(獨著),2021.5 宗教文化出版社
苗族巴岱信仰研究,陸群(獨著),2015.11宗教文化出版社
湘西原始宗教藝術研究,陸群(獨著),2012.11民族出版社
民間思想的村落——苗族巫文化的宗教透視,陸群(獨著),2000.10,貴州民族出版社
中國少數民族村寨調查.土家族卷,陸群(合著,2),2004.2,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