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劉艷平
報告人所在單位: 中南大學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教授,博士生導師
時間:2021年5月10日下午14:30
地點:理科樓B413
報告人簡介:劉艷平,男,漢族,1980年1月生,湖南茶陵人。衡陽師范學院本科學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哲學博士、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聯合培養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現為中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英才計劃”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自旋電子學、谷電子學、范德華異質結扭角電子學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Chem Soc Rev、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ACS Nano、Nano-micro Letters等高水平SCI期刊上發表論文50多篇。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湖南省重點研發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10余項研究課題。世界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審稿人。2017年3月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入職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2017年12月份入選為湖南省科技創新平臺與人才計劃優秀人才,2018年5月入選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歸人物(第一名), 2019年1月入選為湖南省121創新人才工程,2020年1月入選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20年3月獲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
報告內容簡介:
迄今問世的絕大多數二維晶體是六邊形晶格,例如石墨烯、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和黑磷。根據此前的理論預測,存在一系列由五角形晶格構成的二維晶體材料。即使在自然界中,五角形片也是不尋常的。二硒化鈀(PdSe2)具有很強的層間耦合和褶皺的五邊形結構的電子空氣穩定性高的新型二維材料,這種獨特的結構導致其具有非同尋常的層相關電子結構以及高度各向異性的面內光學和電子特性。本報告中我們通過偏振分辨吸收光譜法在這種材料中首次實現了線性二色性轉換行為。該轉換行為在472 nm波長兩端的偏振吸收趨勢完全相反,具體表現為364 nm和532 nm極坐標中的偏振吸收圖恰好相差90°,意味著該材料在垂直x-y軸向上不能同時吸收可見光和紫外光。另外,這種材料的雙光子吸收(TPA)系數(β?4.16×105(單層)、2.58×105(雙層)和1.51×105 (三層)cm / GW)與傳統的二維材料相比,分別大了兩個和三個數量級。此外,在600 nm的激發波長下,在1-3層PdSe2中獲得了巨大的調制深度(as?32%,27%和24%),而在其他二維材料中則尚未實現如此大的調制深度。最后我們探討了這種新型二維材料在光電探測器中的應用。
承辦單位: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