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管學院“專業前沿系列名師專題課”于2023年3月7日上午8:00在金盆嶺校區12教200報告廳拉開序幕。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佟家棟講授題為“數字經濟、數字要素及其超常貢獻”的經濟學專業前沿系列名師專題課。長沙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鄧豐、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彭新宇、副院長王治、副院長劉堅、副院長(掛職)朱銳以及經貿系、金融系、數經系的部分教師和學生共計200余人參加了本次專題課。專題課由經管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彭新宇主持。
佟家棟教授首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將老師和同學引入到課程主題,即什么是數字?什么是數字要素或數據要素?數字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的關系是什么?什么是數字經濟生產方式?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如何?
佟家棟教授指出,新的經濟形態中通常會存在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關系,而這些區別于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新成分”正是數字經濟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超常貢獻的關鍵。全面考察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特別是反映數字經濟對現代經濟的全部意義和超常貢獻,這種研究還在進行之中。
佟家棟教授強調,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人們借助數字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對數據進行收集、篩洗、數理、加工、分析得到數字化的信息、知識和智能,形成數字要素:被稱為“智慧”。而且數字化信息、知識和智能這三種因素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通過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更進一步延伸出新的智慧,而這些共同形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產要素——數字要素。數字要素加速迎來新的生產方式,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不僅如此,數字服務借助有形產品實現可形式化的特征,使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在貿易中的界限逐步模糊,數字要素的加入正是世界經濟即將進入一個全新增長期的重要標志。
最后,佟家棟教授總結:在理論分析方面,數字要素是數字化的信息、知識和智能,可以通過數字產品和服務實現其參與生產、分配、交換、流通和消費的經濟運行全過程,并對經濟增長產生貢獻。在指數構建方面,結果表明我國數字要素使用能力在全國、地區、省級層面都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各省份數字要素使用能力不同,處于東中部地區的省份數字要素使用能力較強,處于西部地區的省份數字要素使用能力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省份之間的數字要素使用能力差距也存在擴大趨勢。在經驗研究方面,發現數字要素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其貢獻程度逐年提升,資本和勞動的要素貢獻則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這意味著,數字要素成為繼全要素生產率之后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并且通過更換數字要素使用能力指數構建方式,發現加入數字化知識和智能的“智慧”部分,數字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分析結果更加貼近現實。
在提問環節,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與佟家棟教授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和互動。佟家棟教授的授課深入淺出、條理清楚、層層剖析,展現了其淵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此次專題課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圖/經管學院 審/鄧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