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11日,由我校學報編輯部承辦的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三十年大會在長沙理工大學舉行,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教育部社科司司長劉貴芹、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長劉建生、湖南省教育廳巡視員葛建中、國家新聞出版署新聞報刊司處長卓宏勇、教育部社科司報刊處長田敬誠、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蔣重躍出席大會并講話。校黨委書記付宏淵、校長曹一家出席大會。全國高校文科學報負責人及代表近400人參加大會。
本次大會進一步研究了學術期刊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構建中的作用、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問題,并總結了研究會成立三十年來的工作成就。
吳尚之指出,三十年來,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期刊繁榮發展、培養編輯出版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會組織會員單位積極服務和引導學術界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對于未來高校文科學報的發展,吳尚之表示,要更加注重融合創新,在繼續發展傳統紙媒出版的同時,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出版產業與新興文化業態、期刊出版與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
劉貴芹強調,高校文科學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平臺,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辦刊導向,要聚焦有特色、高質量發展,要全面加強學報黨的建設,黨建。
葛建中希望全省高校文科學報要緊密圍繞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精神,著眼中國的發展與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理論支撐,要為建設中國社會科學的話語體系發揮更大作用,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付宏淵認為,“文科學報是展示高校人文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一所沒有繁榮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大學,不能稱之為高水平大學,也就無法培養出“長著中國臉、擁有中國心、飽有中國情、富有中國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介紹了近年來我校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的引領作用,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長沙理工特質人才的情況。
會上,《北京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劉曙光教授、《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社長、總編輯何云峰教授分別就《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特色與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學術發表的內涵和外延辨析》做了主題報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秦曰龍教授等來自全國九所高等院校學報負責人做了交流發言。
近年來,我校建立了16個省級人文社科科研平臺,覆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經濟學、新聞學、藝術學等學科。近五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批立項76項,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獲準立項246項,進校科研經費近8000萬元。獲評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16項,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家社科規劃辦《成果要報》、科技部《軟科學要報》刊載。《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作為我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展示平臺,這幾年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勢頭,重點建設了“科技哲學研究”“中國詩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研究”等特色欄目,其中“科技哲學”欄目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期刊欄目。刊物的影響因子等關鍵指標有了大幅度的上升,2017年復合影響因子為0.569,并曾入選“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本次大會的召開向全國兄弟高校展現我校的精神風貌與辦學水平,贏得了參會領導及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校黨政辦、科研部、社科處、馬克思主義學院、文法學院等部門領導、部分教授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并與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了良好的溝通交流,建立了有利于科研及學科建設的友好關系。(文\喻玲 楊文正 圖\劉飄逸 審\陳浩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