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帶頭人:
研究方向:耐久性道路工程新技術
批準時間:
一、團隊主要研究內容
1.特殊路基穩(wěn)定與加固新技術。以解決我省道路工程中因不良土質、不良地質及特殊地形條件引發(fā)的道路地質災害為目標,提高路基結構的耐久性。
2.耐久性路面結構設計理論及新技術。結合我省特殊的氣候條件,以解決路面早期破壞,提高路面的耐久性為目標。
3.道路工程新材料、測試及施工控制技術。以發(fā)展低炭經(jīng)濟和建設“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型”交通為指導,以開發(fā)節(jié)能環(huán)保新材料和新技術為目標。
二、團隊現(xiàn)有基礎條件
1.團隊基本情況
團隊現(xiàn)有成員3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講師2人,博士24人,團隊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團隊中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國務院政府津貼4人,芙蓉學者2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5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2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
團隊帶頭人
2.現(xiàn)有科研平臺情況
團隊所依托的“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湖南省和交通運輸部重點學科;“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yè)重點實驗室”;“道路災變防治及交通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電力與交通安全監(jiān)控及節(jié)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試驗設備條件
團隊所依托學科實驗室擁有包括特殊路基實驗室、路面材料試驗室、路面性能檢測室等系列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5300余萬元,試驗室面積達15000多平方米。
擁有國內唯一的大型直道足尺試驗系統(tǒng);擁有交通行業(yè)最大、湖南省唯一的大型土工離心試驗系統(tǒng);擁有國際上土木建筑領域最先進的X射線探傷與斷層掃描試驗系統(tǒng)(工業(yè)CT),以及其他先進的道路工程試驗設備。
4.團隊科研成果
自2006年以來,已完成科研項目70余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部級38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43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41項),“膨脹土地區(qū)公路建設成套技術”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廢舊瀝青再循環(huán)利用的成套關鍵技術”2008年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獲國家專利17項;現(xiàn)承擔科研項目72項(其中:國家級19項,省部級19項,總經(jīng)費約4263萬元),發(fā)表學術論文約392篇(其中SCI26篇,EI89篇,ISTP17篇);出版專著、譯著8部。
三、團隊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
依托現(xiàn)有的工作基礎與條件,通過3~5年的建設,將團隊建設成為國家或教育部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將團隊所依托的“道路與鐵道工程”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將團隊所依托的“道路工程實驗中心”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使團隊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達到該學科領域的國內一流水平。
2.團隊人才隊伍建設目標
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在國內外有競爭力的高水平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培養(yǎng)2~3名在國內外有影響且有能力承擔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研究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yǎng)或引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培養(yǎng)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爭取1篇博士學位論文評為國家優(yōu)秀論文;團隊成員整體上實現(xiàn)博士化。
3.團隊科研建設目標
建設期內,新增主持國家級項目9項以上,承擔1~2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年科技項目經(jīng)費達到3000萬元以上;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20項以上,其中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一等獎5項以上,科技成果轉化15項以上;在國內外權威期刊及SCI、EI收錄期刊發(fā)表論文90篇以上,出版專著教材6部以上;申請專利10項以上;主持1~2次全國性學術會議和1~2次國際學術會議,每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交流10人次以上。
聯(lián)系人:劉朝暉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萬家麗南路二段960號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郵編:410014
電話:(0731)85258456
傳真:(0731)85258375
E-mail:[email protected]
省級創(chuàng)新團隊主要成員 團隊帶頭人:劉朝暉教授
上一條:第一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橋梁結構的安全控制和耐久性評估的理論研究及工程應用 下一條:第二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電力市場競爭理論與政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