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最近最好的2019中文,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首頁 > 政策法規 > 上級政策 > 協同創新政策 > 正文

袁貴仁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工作部署視頻會上的講話

分享到:
2012年09月26日 00:00 來源:

袁貴仁,2012年5月7日

這次視頻會是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主要任務是部署“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就是“2011計劃”的啟動工作。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劉延東國務委員對設計和實施好“2011計劃”作了重要指示和明確要求。剛才,張少春同志、杜占元同志對計劃的啟動作了全面部署,這是教育部、財政部共同的意見。陳吉寧、韓惠鵬、王青海、袁雯等四位同志的發言,分別從高校、院所、企業、地方的角度,談了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體會,對“2011計劃”的認識,以及深化體制改革、推動協同創新的做法和考慮,講得都很好,聽后很受啟發、教育和鼓舞。希望大家按照會議部署,認真學習借鑒4個單位好的經驗做法,共同把“2011計劃”啟動好、實施好。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實施“2011計劃”的重大意義

實施“2011計劃”,對于大力提升高等學校的創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實施“2011計劃”,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戰略舉措。2011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特別強調,“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高等學校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講話通篇都貫穿著提高質量這一主線。創新能力提升,則是提高質量的靈魂。教育部、財政部決定聯合實施“2011計劃”,就是要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高校“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促進內部資源和外部創新力量的有機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質量。“2011計劃”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

其次,實施“2011計劃”,是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更加注重內涵提升新的發展階段,要求高校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發展需求,在質量、特色和結構上下功夫。實施“2011計劃”,緊緊抓住創新能力這個根本,抓住出創新成果出創新人才這個關鍵,必將有力推動高校把更多的心思、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資源用于提高質量上,堅定不移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再次,實施“2011計劃”,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行動。近年來,高校科研經費增長很快,為提高科技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傳統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就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的最主要因素。“2011計劃”所提出的堅持“三個面向”,打破分散封閉、加強協同創新、促進科教結合和產學研用結合等發展理念,必將對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準確把握“2011計劃”的核心內涵

要實施好“2011計劃”,做好各環節、各方面的工作,必須充分認識、準確把握“2011計劃”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

第一,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是“2011計劃”的重要目標。“2011計劃”的核心目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企業,在開展科學研究、產出原創性成果之后,還要把知識條理化、規范化,豐富原有學科或者創建形成新的學科,在培養人才、服務社會中實現知識創新的價值。教育規劃綱要強調,要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長期以來,在科研管理中,我們往往把論文、專利、著作這些科研工作的表現形式,當成科研工作最終目標,并以此來評價教師和科研工作者。這種方式雖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很難把科研工作者的精力聚焦到“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目標上來,很難鼓勵教師潛心研究,去追求解決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改變單純以項目、論文數量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要以注重原始創新質量,注重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貢獻度貢獻率來評價科學研究。“2011計劃”項目的設計、申報、認定和績效評估,必須始終牢牢把握住這個導向。

第二,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是“2011計劃”的工作重點。實施“2011計劃”,解決教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緊以及科研資源配置分散、封閉、低效等問題,就必須把協同創新機制建設作為重點,突破高校內部以及與外部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創新組織從個體、封閉方式向流動、開放的方向轉變;促進創新要素從孤立、分散的狀態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分割狀態向科技工作的上游、中游、下游聯合、貫通的方向轉變。建立協同創新機制,要認真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協同創新中心這一載體。建好這個載體,一要依托高校,二要廣泛協同,三要采取多種模式,四要明確責任。另一方面,要妥善平衡各方責任權利關系。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知識產權的管理,成果收益的分配,都是嶄新的課題,需要在培育過程中積極探索、及時總結,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心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三,不斷深化體制改革是“2011計劃”的本質要求。沖破陳舊的體制機制束縛,改變習以為常的傳統觀念,大力推進協同創新,除了改革,別無他途。要以管理改革推進協同創新。要大力推進高校在協同創新的組織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養、人員考評、科研模式、資源配置方式以及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綜合改革特區,有效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2011計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項目,而是涉及多方面、系統性的綜合改革。國家投入的增量資源,應主要用于改革創新所付出的成本。要堅持全面開放原則,真正打破身份等級限制;要鼓勵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國際機構先行先試;要堅持客觀公正的評審機制,委托第三方評審,多聽取著名專家,特別是成果的使用方、受益方的意見,注重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防止行政干預;要堅持多元化推動方式,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形成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并重、以政策支持為主的支持方式。

第四,推動和引導相結合是“2011計劃”實施的重要特點。“2011計劃”與以往計劃或工程在組織實施和支持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它既是推動性計劃,更是引導性計劃。推動性體現在:先期組建、充分培育,國家每年按照一定數量和規模,擇優遴選出一批國家協同創新項目,形成分層次實施的體系。引導性體現在:引導所有的高校都要按照“2011計劃”的總體精神與要求,緊密結合各自的實際,在不同的層次、以不同的方式,積極推動體制改革,踴躍參與協同創新,不斷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與質量水平。

總之,“2011計劃”是一個干事的計劃,而不是一個分錢的計劃,更不是一個劃分高校層次的計劃。這個計劃實施下來,將不會有“2011高校”這個概念,而只有“2011中心”這個名詞,最終形成一批體現“三個面向”的,各具特色、充滿活力、奮力爭先的協同創新中心。計劃實施得是否成功,一要看是不是體現先進性、需求性。所選擇的項目必須是國內一流水平,必須是國家重大需求。二要看是不是體現改革性、創新性。要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強大動力,促進高校提升創新能力,堅決防止那種把過去已有的項目、基地簡單地加以包裝再申報“2011計劃”的現象。三要看是不是體現唯一性、協同性。唯一性是指國家已經設立的,就不在同水平上重復;同時申報同類的,只能支持一個。在這個前提下,是否在全國范圍內集中優質資源開展協同創新最為關鍵。協同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要加強校校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校所協同,要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鼓勵多種類型的協同。四要看是不是體現整體性、系統性。“2011計劃”不僅僅是一個科研計劃,而且是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計劃,是一個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計劃,既有橫向的協同,又有縱向的協同,是縱橫交織的協同。五要看成果是不是具有針對性、實效性。“2011計劃”干的是國家急需、水平一流的大事,成敗與否,關鍵是看能不能產出重大成果。要通過實施這一計劃,促進高校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團隊,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創新成果。因此,項目的認定要公開透明,項目的管理要科學規范,成果的評審要客觀公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作出重要貢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三、穩步推進“2011計劃”的順利實施

為保證“2011計劃”科學平穩啟動和可持續實施,辦好實事、增強實力、務求實效,這里,我再提出幾點工作要求。

一是加強領導,精心謀劃,保證開局良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首批計劃項目啟動的效果如何至關重要,將直接影響到計劃的全面實施和今后發展。“2011計劃”是一場系統的改革,牽涉到利益結構的調整,考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各地各高校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穩步推進改革,正確把握改革的力度、進度和時機,平衡各方利益關系和合理訴求,保證計劃的良好開局,確保高等教育大局的和諧穩定。

二是通盤考慮,遠近結合,突出質量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研究制定參與協同創新規劃,擇優遴選條件較成熟、前期基礎較好并具有較強優勢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要充分考慮多種參與方式,注重改革創新和能力提升。對于少數有可能進入國家“2011計劃”支持的,要給予重點培育;對于目前尚不具備條件的,可通過其他項目支持發展,培育成熟后再考慮申報。千萬不要層層發動,不要全面開花,不要一哄而上,不要臨時拼湊,堅決避免盲目申報、勞民傷財和不正之風。

三是銳意改革,勇于創新,努力取得實效。“2011計劃”項目設計,要面向時代要求,多去想如何為國家和民族作出實質性貢獻。要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要找準重點難點,加大力度對開展協同創新的制約因素、具體困難給予政策保障、經費支持。教育行政部門要創新工作機制,統籌考慮、加強指導、精心謀劃,公平把關、透明評審、分層分批實施。各高校要大膽推進,不等不靠不要,在人才聘用、資源配置、考核評價、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力爭有所突破。

四是加強研究,及時總結,科學合理實施。“2011計劃”的實施管理還是新生事物,既要積極改革、大膽推進,也要及時總結、改進完善。要盡快研究制定“2011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管理、協同創新資金管理以及績效評價管理等辦法,完善細化第三方專家評審和評審機制,逐步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

五是多方協作,明確責任,形成推進合力。教育部、財政部為實施“2011計劃”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各地各高校也要落實責任人和職能部門,明確工作責任,在政策研究、統籌規劃和資源配置上予以有力保障。“2011計劃”的科學實施,也離不開科技、人事等許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行業、企業、地方的密切配合。各地各高校要以高水平的謀劃、高標準的設計,爭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資源,形成推進合力,努力為計劃的安排實施創造良好條件。

同志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各方面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我國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僅用十年左右時間就創造了原子彈爆炸、導彈飛行和人造衛星上天的奇跡,這是協同創新的光輝典范。與當年研制“兩彈一星”相比,我們國家整體實力強多了,對教育科技投入大多了,各方面條件都好多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神圣使命,有信心、有決心也有能力取得一批像“兩彈一星”那樣的重大成果。讓我們共同努力,全面深入地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扎實地組織實施“2011計劃”,為建設高教強國、科技強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文檔附件:

上一篇:袁貴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下一篇: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上一條: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 下一條: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成立“2011計劃”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通知

關閉

友情鏈接


  • <samp id="20me8"></samp>
    <fieldset id="20me8"><var id="20me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