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綜述
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第二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在河南大學金明校區舉行。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生態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籌)與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共同主辦。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內蒙古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山西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的主題為“生態學中的哲學問題”,與會者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豐富多樣且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討論。
此次會議的具體議題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學的研究主題。華南師范大學肖顯靜教授分析了生態學獨特的研究對象對生態學實驗所施加的原則性限制,以及這一限制所導致的生態學實驗與傳統的科學實驗之間的差異,由此闡發了一種生態學實驗應該順應、發現自然而非規訓、建構自然的實在論觀點。河南大學鄭慧子教授則以生態學的研究主題為基礎說明了傳統的對于生態學學科性質的哲學評價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由此所引發的生態學的“科學危機”,并倡導要對生態學的研究主題給出一種詳細而審慎的考察從而從理論上消弭這一“科學危機”。華南師范大學葛永林教授指出,當前生態學所面臨的問題源自于其在本體論問題上的缺失,哲學維度的整體子在量的方面的可變化、整體與部分的本質關系恒定的特征為彌補這些缺失提供了新的啟迪。山西大學趙斌副教授從生物體中心主義視角對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給出了一種有別于復制子生物學的適應性說明,并指出生存環境不能僅僅被理解為生物體外環境的獨立特征,而應由生物體的內部特征與外部特征共同構成。
二、生態學的概念問題。山西大學博士生張亞玲分析了生態學中的種群范疇所涉及的哲學問題,并給出了一種實在論的、還原論的、進化的種群范疇解釋。山西大學博士生張建鑫以尺度概念為切入點分析了生態學現象的時空性質,同時從形式和實存兩個方面對生態學的尺度化問題做出了說明,并指出如何構建統一的時空存在論仍然是有待探索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張菁如試圖通過追溯博物學歷史地位的變遷來說明博物學如何與生態學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塑造了生態學當今的面貌。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生茹晨回顧了生態學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對國內外研究者所提出的關于生態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不同看法和意見做出了系統的總結和論述。
三、生態學的規律問題。鄭州大學講師王翠平分析了“生態學解釋如何可能”這一問題所引發的爭論,指出生態學研究所采取的機制解釋的策略所存在的局限性是與生態學研究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性質相關聯的。河南大學講師李勝輝對生態學有無定律之爭中大多數學者所采取的“規范進路”提出了批評,指出了“規范進路”所設定的無例外性、能夠準確預言等定律應該滿足的必要條件所存在的問題,為生態學中存在定律這一觀點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辯護。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張正華以對生態學是否存在規律這一爭論的源起以及生態學規律形式的演變的考察為基礎,從哲學層面上對這一爭論所涉及的基本議題做出了說明,并指出將歷史視角、實踐視角和哲學視角結合在一起才是解決這一爭論的有效途徑。
四、生態學的理論問題。內蒙古大學李笑春教授以庫恩(Thomas Kuhn)的范式概念為基礎,分析了生態學范式的變遷,同時結合生態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嘗試把生態學中存在的多種范式整合進一個統一的整體框架之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葉立國副教授全面分析了系統生態學理論演化的三條邏輯進路,并指出這三條演化路徑從形而上學即“絕對預設”意義上決定著系統生態學知識的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董心博士同樣以庫恩的范式概念為基礎,分析了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的生態學范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嘗試為生態學范式問題的研究搭建一種理論框架。山西大學博士生王雯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了克萊門茨(Frederic Clements)“有機論”群落演替理論的發展和變遷,指出了群落演替理論從“有機論”到“個體論”的轉變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劉龍飛對生態學理論解釋中覆蓋律模型解釋、因果解釋、統合解釋、語境解釋等不同類型的解釋及其問題做出了詳細說明,并進一步強調了生態學理論解釋問題在生態學哲學相關問題中的基礎性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江學如基于對生態學獨特的學科性質的說明,分析了作為生態學模型的評價依據的簡單性原則,并指出在生態學中要從普遍性、真實性和精確性三個方面綜合性地運用這一原則。河南師范大學張保偉副教授指出,雖然把生態學理論應用于社會科學不能解決社會科學的所有問題,但是它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碩士生倪峻偉分析了當代系統生態學家烏蘭諾維茲(Robert Ulanowicz)的用于量化生態系統屬性的“上升性”理論創立的背景、內容、哲學意蘊和學術影響,并認為其為生態系統生態學和系統生態學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五、其他與生態學相關的議題。內蒙古大學包慶德教授以現代化理論和生產力理論為例對表征工業文明特征的傳統理論觀點進行了反思,并指出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次生態革命,包括從工業經濟向生態經濟、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等。哈爾濱工業大學解保軍教授闡發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的內涵,認為這一理念是對西方現代化的反撥和超越。北京師范大學講師佩特克夫(Stefan Petkov)以生態學中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模型為例佐證了一種關于科學理解的實用主義說明。河南師范大學王海琴副教授以生態學概念為基礎,從歷史文化的視角對前科學的生態學以及科學的生態學所蘊含的經濟學意義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河南大學講師韓辰鍇梳理了作為政治意識形態的生態主義的核心主張,提醒人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生態主義的某些主張是否包含了對生態學概念和理論的誤用或濫用。河南師范大學講師田甲樂認為,知識民主使知識生產的旨趣轉向社會問題,把自然和社會納入知識生產過程,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的社會秩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南民族大學劉金鵬副教授指出,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多重含義,雖然其中蘊含了某些生態智慧,但卻是樸素的、經驗的,不宜從生態學的角度對其做過于現代的詮釋。
生態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籌)理事長肖顯靜教授在大會總結中指出,此次會議主題豐富、討論全面深入,中青年學者表現積極活躍。他強調,雖然生態學哲學是一門有著光明前景的學科,但是要實現這一光明前景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為此,他呼吁與會同仁要加強學科建設,擴大自身的學術影響力;要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大力培養生態學哲學專業的學術新人;要加強生態學哲學與生態學和科學哲學的聯合,從這些學科中汲取營養以拓寬、加深生態學哲學研究。最后,生態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籌)副理事長包慶德教授宣布第三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將于2019年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李勝輝、韓辰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