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下午2點半,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秘書長,《自然辯證法研究》執行主編尚智叢教授應邀來到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講了題為“明末清初方氏學派的經驗主義認識論及其缺陷”的學術報告。馬克思主義學院陳萬球院長、院教授委員會余乃忠主任、部分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由陳萬球教授主持。
尚智叢教授首先對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方以智及以他為代表的方氏學派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與陽明學派“空談心性”不同,方氏學派強調知識積累,反對內省方法。尚教授指出,方氏學派之學說建基于北宋理學家張載的“二氣五運”的氣本體論之上。方氏學派以一種“三位一體”的形式來概括宇宙的終極規律:事物的本體,是“公均”(即“公因”),“公均”所表現出的實體與現象便是所謂“費均”(即“正因”),而隱藏在“費均”背后的,儒家學者探求的終極之“理”便是所謂“隱均”(即“反因”)。“公均”、“費均”、“隱均”,三者渾然一體,人若想探求宇宙之奧秘,就應該觀察世界、推究規律,“以費知隱”。
如何實現“以費知隱”?方氏學派提出了“質測通幾”的認識論學說。“質測”,就是“實測”,就是對事物表征出的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而“通幾”,就是要達到對事物的規律性認識,通“物理”與“宰理”之“幾”,以達“至理”。通過“質測”,人們可以通達對自然現象的經驗性理解,是所謂“物理”;而所謂“宰理”,則是蘊藏在人事推移、善惡教化背后之理。貫通“物理”與“宰理”,方能通達天地之“至理”。
實現“質測通幾”需要借助于“象數”。方氏學派一方面出于對《易》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到利瑪竇、徐光啟等人引入中國的西方數學的影響,形成了“度數”的概念:“數”表征事物的大小多少,即“費”;而“度”則反映事物變化的“中節”,即“隱”。“以費知隱”就是以“數”知“度”,從而“通神幾”。
尚教授對方式學派的觀點進行了評價。他認為,方氏學派的經驗主義認識論已經接近于近代科學,但由于其將“度數”神秘主義化,使得這種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最終無法通向科學。然而,問題在于,方式學派最終擁抱了神秘主義,為何其他學者也沒能堅持經驗主義?尚教授還就此談及了自己對李約瑟難題的看法。
尚教授精彩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在座師生很大的興趣,師生們紛紛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提問,尚老師耐心地一一給予了解答。隨后,余乃忠教授對講座進行點評,他認為尚老師講座內容精深,觀點獨到,涉及中西方哲學比較,其學術視野、學術眼光與治學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最后,陳萬球院長希望大家能夠向尚老師學習,尤其是學習尚老師的治學方式,勇攀學術高峰。
最后,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本次學術講座圓滿結束。
(文/夏熹 圖/牟朋文 審/文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