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19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特聘教授張文喜老師應邀在我校金盆嶺校區4教503報告廳主講了題名為《哲學社會科學“原創”的要求及其概念紋理的經與緯》的專題講座。校黨政辦主任周艷紅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萬球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余乃忠教授等學院老師及2020級哲學專業全體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講座,講座由陳萬球院長主持。
張文喜教授首先指出當前的中國是一個學術大國,學術界非常繁榮,但是也存在著原創性缺失的問題。隨后,張教授闡釋了一些主要的觀點:研究者對自己占有材料認知不清楚的難題、馬克思對原創的理解、重復和原創之間的矛盾問題、創造精神變成職業精神的困境、原創是確立坐標系的問題等等。
一方面,張教授在講座中談到了現今的學子應該怎么去做學術,他告誡馬院學子要勤勉向學,立志遠大,他說真正的靈感總是來自于勤奮,訓練有素和具有原創性之間并不沖突。另一方面,他提到了原創和知識的關系,認為我們不能把創造精神變成職業精神,不能把老師當做論文制造工廠的老板,就好像把體育變成競賽,競賽傷害了參加比賽的運動選手的身體,然而不要忘了體育本身的目的卻是要把人導向健康,這就本末導致了。我們真正關心的是什么呢?是傳承知識,但傳承知識可以是機械的、背誦式的,也可以是靈活的,我們應該認識到后者,學會改變思維方式,具有創造精神。之后,張教授還講到了原創與思想守護,他說雖然每個思想家都在說著同一東西,可卻說的都不一樣,那種獨一無二性、原創性,我們是能夠感覺出來的。最后,張教授講了原創和時代的關系,他說任何可能的原創始終是有度的,創新是從守舊中來的,新思想就是與舊思想相較才如此新異,差異不就是重復。人首先發現自己被束縛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點,束縛在一定的時代中。
張教授結合研究生學習的現狀,向我們展示了學術大家對原創性問題的解讀,講座期間,幾位老師風趣幽默的討論、同學們積極踴躍的發言,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學術圖景。
(圖、文/朱靈安 審/李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