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
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今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宣傳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導大學生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學習、奮發成才。
一、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精神,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中央黨校發表的重要講話,對于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滿懷信心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組織師生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把思想和行動更好地統一到中央重大決策上來。
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首先要深刻把握黨和國家工作總要求。把握好、落實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工作的總要求,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必須始終堅定對發展道路的自覺自信,必須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其次要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就必須緊密聯系我們黨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從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深入領會它的實踐價值、理論貢獻、實踐要求,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三是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和內在要求,需要深刻把握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相互聯系,需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需要深刻把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四是要深刻把握改革開放強大動力。要引導學生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深刻理解把握改革開放、堅持改革開放、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牢記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離開改革開放,也沒有中國的明天。五是深刻把握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重大部署。講話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對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體現了戰略設計、宏觀謀劃與實施步驟、具體措施的統一。必須深刻領會這些部署對于建設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必須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系,關鍵是要緊密結合工作實際貫徹落實。
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力量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2012年10月在北京召開。這是全黨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把迎接十八大、學習十八大、貫徹十八大,作為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首要政治任務和主線。要緊緊圍繞迎接十八大,集中開展“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理直氣壯展示發展成就,深刻透徹闡釋成就背后的根本原因,大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旺盛生命力;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強大指導作用;大力宣傳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黨和國家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決策部署;大力宣傳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大力宣傳我國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大力宣傳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大力宣傳我國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大力宣傳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升;大力宣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扎實推進,推動興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熱潮,興起科學發展觀宣傳教育熱潮,興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宣傳教育熱潮,著力營造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濃厚氛圍,引導廣大學生滿懷信心迎接黨的十八大。要緊緊圍繞學習、貫徹十八大,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把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推動教育戰線興起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熱潮。
三、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準確把握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確定的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總基調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總的形勢是好的。經濟增速保持在預期范圍之內,農業形勢進一步向好,物價漲幅回落,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仍然嚴峻,影響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較多,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一是既要引導學生看到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和風險,增強憂患意識,堅信黨和政府必將做好充分應對準備;也要引導學生看到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堅定黨和政府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促進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二是準確把握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就是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發展實體經濟為堅實基礎,以加快改革創新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統籌當前與長遠,更加注重拓寬增長空間,更加注重提高增長質量,更加注重激發發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發展成果,著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三是準確把握今年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充分認識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抓好農業生產、切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推進改革開放、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防范經濟風險等六個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和各項決策部署上來。
四、準確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深刻認識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意義
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總體保持了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為穩增長、控物價、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面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準確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形勢,就要引導學生充分看到:一是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喜人。夏糧總產、單產均再創歷史新高,冬小麥實現“九連增”。夏糧首戰告捷,為全年糧食穩定增產贏得主動。蔬菜、豬肉、禽蛋、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長,供應充足。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穩中有升態勢,市場總體平穩。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二是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問題突出。下半年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任務異常艱巨。農業災害影響不容忽視,防災減災任務十分艱巨。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穩定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難度在加大。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新生代農民越來越少, “誰來種地”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三是下半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立足全年糧食有個好收成,積極推進“菜籃子”產品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依靠科技促進增產增收。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廣開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完善和落實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等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五、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為兩岸關系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今年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經受住了嚴峻考驗,由開創期進入了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兩岸協商持續進行,兩岸人民往來熱絡,兩岸交流合作繼續推進。理解當前的兩岸關系發展形勢,需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繼續鞏固深化兩岸雙方政治互信。新形勢下,兩岸雙方繼續鞏固和增進政治互信,仍然是兩岸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關鍵和前進動力。二是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有利于兩岸經濟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繁榮。當前的重點是加快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后續協商,使兩岸經濟合作不斷向前邁進,在機制化建設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三是持續推進兩岸協商談判。通過兩岸協商談判解決問題,是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途徑。我們將持續推進兩會商談,爭取達成更多成果,對更廣泛的兩岸交往作出制度化安排,造福兩岸同胞。四是繼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繼續鼓勵和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兩岸文教交流活動。促進兩岸民眾和社會各界加強交往,不斷增強兩岸同胞一家人的觀念,不斷凝聚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意志,為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民意支撐。五是繼續反對“臺獨”分裂活動。“臺獨”勢力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和威脅。我們對“臺獨”要保持高度警惕,堅持反對各種“臺獨”言行。
一、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金融危機仍未消除
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不確定性突出。一是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希臘選舉出新政府,但債務困境并未緩解,退出歐元區的風險上升。西班牙等國銀行困難加劇。歐洲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攀升。歐盟內部關于財政緊縮與刺激增長的政策分歧增大。二是主要經濟體增速放緩。美國經濟復蘇勢頭放慢,失業率維持在8%至8.2%之間。美聯儲今年6月預計全年增速為1.9%至2.4%。新興大國經濟增速普遍下滑。印度一季度經濟增長降至5.3%,創過去10年單個季度增長最低紀錄。巴西一季度經濟增長僅為0.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世界經濟增速將由去年的3.9%降至3.5%。三是我國外部經濟環境趨緊。歐債危機直接導致我國外需下降,今年我國對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主要經濟體出口均出現下行。歐美國家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發展,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更加復雜。我國海外金融資產風險上升,保值增值壓力增大。
二、西亞北非動蕩出現階段性發展,外部插手更加明顯
西亞北非動蕩從去年疾風驟雨式的動蕩轉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外部勢力插手和大國競爭因素更加明顯。敘利亞、伊朗核問題成為地區動蕩下步走向的關鍵。一是敘利亞事實上已陷入內戰狀態。西方國家極力尋找借口壓巴沙爾總統下臺。安南斡旋遭遇重重困難,敘利亞問題“行動小組”外長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就在敘利亞成立“過渡管理機構”達成一致,標志著敘利亞進入政治過渡階段。二是伊朗核問題形勢不容樂觀。六國同伊朗重開談判,但難以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妥協。美國等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單邊制裁。以色列多次揚言對伊朗動武,霍爾木茲海峽一度烏云密布。三是繼突尼斯、摩洛哥之后,埃及穆斯林兄弟會贏得議會和總統選舉,地區伊斯蘭勢力顯著上升,將對有關國家內外政策走向產生重要影響。地區國家之間、不同教派之間、世俗與宗教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
三、大國內外政策出現新一輪調整,大國關系直接影響世界格局
各大國著眼于未來國際競爭,積極調整各自內外政策,力爭在國際地區格局變化中爭取主動。一是主要大國集中進入大選年,國內政治因素對內外政策影響顯著上升。普京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宮,推進國內政治改革,積極打造歐亞聯盟。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歐洲政壇“左轉”傾向進一步加劇。美國總統大選選情膠著,美國內經濟走勢將對大選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二是美國繼續推進其全球戰略調整。一方面,繼續實施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計劃,加快將戰略目標從反恐轉向應對其他大國挑戰,特別是新興大國崛起。另一方面,繼續加大對亞太地區投入,不再提戰略重心“轉向”亞太,而改用“再平衡”一詞。三是大國之間合作與競爭有新發展。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印度舉行第四次會晤,并在巴西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期間再次會晤,相互間的協調合作進一步加強。美歐內部進一步反思資本主義弊端,力圖扭轉自身頹勢,加大對新興大國合作的干擾,提出了“構建大西方、平衡新東方”等理念。四是我國同各大國關系穩步發展。中美兩國元首在多邊場合兩次會晤,習近平副主席訪美,中美舉行第四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兩國就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達成重要共識,決定避免走歷史上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必然沖突的老路。普京復任俄總統后不久即訪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加強。中歐領導人互訪頻繁,雙方各領域合作加強。
四、全球治理艱難推進,國際規則之爭更加激烈
面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一方面,國際社會合作應對的緊迫感增強,另一方面,各國的矛盾和分歧也更加突出,全球治理難度更大。一是國際規則之爭更加激烈。從二十國集團洛斯卡洛斯峰會和里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在自身面臨諸多難題的情況下,更加注重維護手中的國際制度性權利,力圖將新興國家納入其主導的國際體系。在多邊經貿談判中,發達國家揚長避短,加緊針對新興國家“量身定做”新規則。在世界可持續發展問題和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西方國家極力淡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企圖向新興國家轉嫁責任和義務。二是各國對全球治理的反思日益深入。面對世界的亂象,各國思想界、學術界深入反思,提出了“無主時代”、“G0”等新觀點。微博、社交網站等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普通民眾對國家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增大,給各國如何更好地進行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提出了新課題。三是中國積極參與多邊合作和全球治理。我國領導人先后出席首爾核安全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等多場峰會,積極推動有關國際合作,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中方的立場和主張越來越得到各方重視。
五、我國周邊海上問題突出,維護海洋權益機遇挑戰并存
一些同我國有海洋權益爭端的國家對中國發展壯大憂心忡忡,域外國家加大插手,導致南海等問題不斷升溫。我國堅持合作與斗爭并舉,妥善處理了有關問題。一是在黃巖島問題上堅定維護我國主權。黃巖島歷來是中國領土,不存在爭議。針對菲律賓挑起黃巖島事件,我們開展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加強了對有關海域的實際控制和執法巡航。同時,我們積極做工作,防止黃巖島問題擴大化、國際化。二是針對越南通過侵犯我國西沙和南沙主權的《海洋法》采取反制措施。宣布設立三沙市,公布有關海域油氣招標區塊。同時,我們堅持和推動同越南通過談判解決有關爭端。三是針對日本右翼勢力推動“購買釣魚島”進行堅決斗爭。四是保持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僅今年上半年,我國同周邊國家外長以上的高層互訪就達50余起,經貿、文化等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三國簽署投資協定,宣布年內啟動自貿區談判。中日實現本幣直接交易,兩國金融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五是積極樹立和宣傳海權意識。縱觀近代史,大國無一不是從海上崛起,近代面臨的安全威脅也主要來自海上。我國要成長為真正的世界性大國,就必須在全民族培養和加強海洋觀念,重視海洋能力建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