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乃忠,男,1961年9月生,江蘇鹽城人,哲學博士?,F為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 [
1983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數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F為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 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歐洲大陸哲學、人類學、現代自然哲學、毛澤東哲學思想、中國道路。2008年以來以獨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學術月刊》《江海學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CSSCI(不含C擴)論文92篇,出版專著3部《后現代主義批判》《現代性批判》《現代形而上學批判》,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7項。
近期論文
2008年來以獨立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的CSSCI論文92篇
92、《大語言模型下文化認同的發生、型構與再序》 《江海學刊》2024.3
91、《人工智能時代的感性世界與現實世界——基于馬克思新世界觀的分析》
《理論探討》2023.4
90、《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概念》 《江漢論壇》2023.2
89、《元宇宙際遇下人類對“自我”的再認識》 《中州學刊》2023.2
88、《元宇宙:至“暗”時刻的元共識》 《學術界》2022.8
87、《人工智能時代的時間概念》 《廣東社會科學》2022.3
86、《毛澤東“極”性辯證法的“氣度”》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3
85、《“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的人工智能》,《中州學刊》2020.10
84、《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哲學思維》,《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20.6
83、《第七感: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反思系統的革命》,《南京社會科學》2020.5
82、《“后世界”的逆襲與清算——西方“形而上學”概念的演變與存疑》,《學術界》2020.3
81、《人工智能時代的中國機遇: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領導者》,《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
80、《大數據時代的認識論重塑》,《江海學刊》2019.5
79、《人工智能、詩性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革命》,《中州學刊》2019.4
78、《人工智能時代的對象世界與意義世界》,《學術界》2019.3
77、《理論“偶遇”與民族感性世界化——馬克思論“中國社會主義”》,《理論探討》2019.1
76、《積極的“異化”:人工智能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南京社會科學》2018.5
75、《似是而非:現代形而上學的“是”》,《社會科學戰線》2018.5
74、《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特質》,《中州學刊》2018.1
73、《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人工智能的類本質》,《學術界》2017.9
7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新方法》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7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的方法論探悉》,《中州學刊》2017.7
70、《大數據時代的實踐論轉向》,《天津社會科學》2017.1
6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哲學新思維》,《中州學刊》2016.10
68、 《論改革攻堅期我國經濟矛盾的機制創新》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67、《論女性本質的技術介入》,《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5
66、《現代技術溢出的女性“增量自由”》,《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5.3
65、《大數據時代的形而上學基礎》, 《中州學刊》2015.5
64、《現代性政治話語的本質——論對語言的控制就是對思維的控制》,《江漢論壇》2015.2
63、《論馬克思“公人”概念——兼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和2版譯文的差異》,《哲學研究》2014.11
62、《“中國道路”的概念世界與事物世界——基于馬克思與施蒂納關于中國民族性的論爭》,《教學與研究》2014.10
61、《誘惑”的濫觴與勾兌——西方現代性批判的歷程與范式》,《人文雜志》2014.8
60、《論“善”的規定性——接敘尼采對西方傳統“善”徑的異解》,《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59、《非政治介入的政治哲學式微——兼論馬克思政治哲學特質》,《理論探討》2014.3
58、《后現代語境下的現代性語言法則——銘寫現代形而上學的隱蔽與放縱》,《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57、《現代性概念辨析——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勘釋》,《湖南社會科學》2014.3
56、《解放辯證法與后馬克思主義的“剩余投資”——兼論拉克勞對齊澤克的批判》,《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55、《現代性話語四繹》,《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6
54、《“回到馬克思”的問題、方法與原則——兼評若干英美馬克思主義的文本演繹》,《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4
53、《裂變于柏拉圖主義與黑格爾主義的終結處——尼采與馬克思的哲學對話》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52、《后哲學的思想之刃》 ,《云南社會科學》2013.3
51、《現代性“正義”進程中的十個“逆”向量 》,《學術月刊》2013.3
50、《毛澤東哲學的實踐理性——兼評諾曼·萊文“馬克思主義正統”》 ,《湖南社會科學》2013.2
49、《現代性知識主體的“波粒二象”性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48、《莊子哲學與后現代思想》 ,《哲學研究》2012.11
47、《文化品牌成長性研究》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46、《語言演進的現代性鏡像》 ,《天津社會科學》2012.1
45、《社會管理模式的檢討與“適切”原則——基于當代中國亞穩態現狀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1
44、《布爾迪厄發生學結構主義的馬克思復寫》,《學術研究》2011.10
43、《論知識的現代性丕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42、《悟語極照頓成正覺——中國佛學的思想境域與后現代境遇》,《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41、《現代性精神政治的秘密》 ,《江漢論壇》2011.9
40、《“權力”矩陣論》,《河南社會科學》2011.5
39、《“人化自然辯證法”的“人化”之偽——兼與俞吾金教授商榷》,《貴州社會科學》2011.8
38、《反對恩格斯:語境還原抑或年代學消融——兼評英美馬克思主義文本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4
37、《論德里達“延異”的非概念化解構》 ,《社會科學研究》2011.4
36、《走出歷史唯物主義“失效”的關隘——兼評張文喜教授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向度”》,《理論探討》2011.3
35、《如何向著自身的未來開放——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對話》,《寧夏社會科學》2011.3
34、《知識的現代性策略批判——論當代中國學術批評的缺失》,《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33、《馬克思主義經典問題的再沉思——評陳先達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思辨”》,《廣東社會科學》2011.2
32、《當代中國學術批評的困境與反思》,《中州學刊》2011.2
31、《現代性話語三相》,《學術界》2010.11
30、《后現代公共性的非規范場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5
29、《“后現代”概念的譜系學懸疑》 ,《學術月刊》2010.8
28、《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思想弧線的切點與拐點》,《云南社會科學》2010.4
27、《馬克思“消滅”哲學的徹底意識與出場語境——與俞吾金教授商榷》,《寧夏社會科學》2010.4
26、《撲面抑沉思: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后現代地貌》,《人文雜志》2010.4
25、《辯證法的限度與虛擬的是非》,《河南社會科學》2010.4
24、《概念的“非”:現代性“亢奮”的四大癥候》,《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
23、《亞穩態癥候:現代性向后現代性變頻之殤》,《江漢論壇》2010.6
22、《資本的邏輯:現代性膨脹的五大原則》,《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3
21、《否定的迂回:后現代主義的五重囿困》,《江海學刊》2010.3
20、《盡人性,則盡物性——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角》,《甘肅社會科學》2010.2
19、《德里達“延異”后的馬克思幽靈》,《理論探討》2010.2
18、《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老子大道玄德思想的后現代主義理路與構境》,《江西社會科學》2010.1
17、《中國傳統核心價值體系的非傳統測度》 ,《廣東社會科學》2010.1
16、《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影像》,《教學與研究》2009.9
15、《精神分裂的漫游:德勒茲欲望政治學的“域外之境”》,《云南社會科學》2009.4
14、《從統一到同一:后現代虛擬的“異化”與回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4
13、《“啟蒙”的復變:后現代主義逆流的多階編導》,《江漢論壇》2009.5
12、《統治與服從:走向政權系統的末梢——??聶嗔ψV系學的邊緣性“關切”》,《南京社會科學》2009.4
11、《習性:“具有席卷一切的解釋力”­——布爾迪爾建構的結構主義神話》,《現代哲學》2009.1
10、《否定的力量:后現代主義哲學的三重變奏》,《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9、《生命當做積累,死亡當做期限”:現代性死亡法則的絕境——鮑德里亞死亡譜系學的虛構性策略》,《人文雜志》2009.1
8、《權力范圍與知識限度:福柯知識考古學的惡之花》,《浙江社會科學》2009.1
7、《擬像烏托邦——黑格爾式形而上學的后現代復活》,《社會科學研究》2008.6
6、《象征交換的吊詭:鮑德里亞權力結構的死碼》,《廣東社會科學》2008.6
5、《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義研究 》,《理論與改革》2008.5
4、《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基本原理的后現代解讀》,《江漢論壇》2008.9
3、《從“誤解”到“同居”:虛擬文化與和諧文化的歷史性際遇》 ,《云南社會科學》2008.4
2、《多元與特色的交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解釋功能》 ,《社會主義研究》2008.2
1、《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經驗》,《甘肅社會科學》2008.2
論文全文轉載:
1、《多元與特色的交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解釋功能》,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8.6全文轉載
2、《馬克思“消滅”哲學的徹底意識與出場語境——與俞吾金教授商榷》,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0.10全文轉載
3、《“后現代”概念的譜系學懸疑》,人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2010.11全文轉載
4、《“權力”矩陣論》,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2.1全文轉載
5、《布爾迪厄發生學結構主義的馬克思復寫》,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2.2全文轉載
6、《現代性“正義”進程中的十個“逆”向量》,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3.7全文轉載
7、《“中國道路”的概念世界與事物世界——基于馬克思與施蒂納關于中國民族性的論爭》,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15.1全文轉載
8、《現代性政治話語的本質——論對語言的控制就是對思維的控制》, 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5.5全文轉載
9、《大數據時代的實踐論轉向》,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7.6全文轉載
10、《積極的“異化”:人工智能時代的“人的本質力量”》 ,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8.10全文轉載
11、《人工智能時代的對象世界與意義世界》,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9.7全文轉載
12、《大數據時代的認識論重塑》,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20.1全文轉載
13、《人工智能時代的時間概念》,人大復印資料《科學技術哲學》2022.8全文轉載
14、《人工智能時代的感性世界與現實世界——基于馬克思新世界觀的分析》,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24.2全文轉載
主講課程
本科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工程哲學》、《高等數學》、《經濟法》。
研究生課程: 《西方哲學史》、《國外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
獲獎情況
1、2007-2008年度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創新獎學金、光華獎學金、理論創新獎學金、社會工作志愿者獎學金一等獎
2、中國人民大學09年度學術新星(第三屆)
3、2011年度長沙理工大學教學優秀獎
4、2012-2014長沙理工大學優秀教師
5、2013年長沙理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6、全省“為改革攻堅”暨第五屆(2014年)湖南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征文一等獎
7、2016年長沙理工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主要專著
1、《后現代主義批判》,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后現代主義批判》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后現代主義不同代表人物的各種理論表達、研究方法進行全面剖析,深入揭示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話語裂變與思想困頓。這對于我們深刻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意識形態以及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現代性問題,研究和發展中國模式,具有積極意義。
后現代主義批判
《后現代主義批判》指出,后現代主義是產生于現代化社會內部的一種心態,一種社會文化思潮,一種生活方式。它旨在批判和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困境,即剝離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其所繼承的歷史沉積。但是,后現代主義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既離不開資本主義的文化沃土,也離不開西方文明的優越感,因此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并不能貫徹到底。
2、《現代性批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現代性批判》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現代性與現代化的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對現代性問題作了理論解構,并切入具體的案例分析,揭示了現代性在政治、經濟、文化、話語、道德、學術等領域的各種理論表達和實踐形態。這對于我們深刻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以及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研究和發展中國道路,具有積極意義。
現代性批判
《現代性批判》指出,作為歷史性概念,對現代性的認識是在不同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關注領域的對話、共通、分歧中推進。然而,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解釋更受到學術界和公眾的期待。這種解釋優勢并不預設為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凌厲,主要是立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現代性批判本質。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依據的現代性概念可以概括為:運行資本邏輯和價值規律,遵循資源被充分利用和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制度建構、行為方式與社會心理。
3、《現代形而上學批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現代形而上學批判》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在對形而上學演變史的疏解基礎上,對大數據、話語、“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反形而上學”中的現代形而上學各種表征進行系統闡述,并揭示了其生成的動力系統,最后對現代形而上學的哲學命運進行總體勾畫。
現代形而上學批判
《現代形而上學批判》指出,現代性以虛張性與兩面性邏輯,把現代形而上學推向膚淺,但其力量是空前的。不同于傳統形而上學停留在哲學話語系統,現代形而上學已經與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社會關系結盟,形成浮腫的現代價值體系。經過現代形而上學批判,中國道路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