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機學院率先試水“新工科”建設緣何立顯成效?
取消課程108門,新開課程66門
汽機學院率先試水“新工科”建設緣何立顯成效?
從“新工科”建設話題在高校引發熱議至今,尚不足4個月,汽機學院已經以行動回答了他們在“新工科”建設方面的探索:學院5個專業已取消院內開設課程108門,新開課程66門。
“學科專業的新結構”是“新工科”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而課程改革因為牽涉廣、撬動難歷來被稱為教學改革最難啃的骨頭。汽機學院緣何能很快打響攻克這一難題的前哨戰,讓改革有了好的開端?
“課程調整的力度雖然很大,但其實也是全院教職員工的一次自發行動,是對學院與專業辦學定位與目標調整的一次呼應,改革的任務還任重道遠。”汽機學院杜榮華院長說。
把握改革機遇
汽機學院黨政班子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革,因而善于把握改革機遇。
在他們看來,“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創新驅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正在倒逼高校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全面審視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而教育部主導的“新工科”是推動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次戰略機遇。
今年2月18日,“復旦共識”一面世,汽機學院黨委就意識到,新工科為學院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2月27日,學院黨委召開專題會議,對“新工科”開展討論。第二天,學院召開全院大會,院黨委書記曹瑛指出,“要正確認識高等教育新形勢,把握好學院發展機遇,找準自己在學院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的定位,把責任感與使命感落實在教書育人的具體工作中。”會議全面部署了學院5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
與此同時,學院先后組織了四批次教師隊伍分赴大連、杭州、湘潭、武漢等地開會學習,將“新工科”建設的最新精神、理念和行動路線帶回學院。
“新工科”建設,歸根到底,就是要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那么,學生的意見是什么?
4月份,學院對本院學生及部分已經畢業的校友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1581份,占全院總學生人數的74.62%。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對改革持贊成態度。
調查結果對老師也產生了很大的觸動,老師們意識到:原有的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學生發展的需要,只有改革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這正是汽機學院班子樂見的結果,他們意識到,全院上下都認識到了實施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推動改革的時機到了。
清晰改革思路
日前,汽機學院正式向學校提交了學院“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試點的報告。“希望我們的改革試點方案能夠得到校黨委的認可,有了學校各級部門的支持,人才培養改革才能真正見成效!”杜院長如是說。
“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簡單地說,就是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以更新教學理念、優化資源配置、轉變教學方法“三個改革舉措”融入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個培養階段”,形成專業選修、校企聯合、本碩銜接、創新創業“四條多性化發展路徑”,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復合人才。
但是模式的提出并獲得學院教職工認可的過程并不簡單。
在這一塊,汽機學院班子下足了功夫。
除了分派教師外出學習、開展學生問卷調查,他們多次組織系主任與專業負責人開展研討會,系部也開展了多次教研活動,讓“對接新工科,探索新模式”獲得老師們的廣泛認可。又委托學校高教所組織智庫專家對初步想法先后開展了三次診斷與論證。
5月2日,學院召開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推進會,杜院長做“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背景、動因與路徑”三個方面的宣講。
一系列扎實的前期工作讓全院教職工的認識逐步深化,思想逐步統一,大家深刻認識到:教書育人是大學教師的本分,積極主動實施“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關系到汽機學院生存發展的大事。學院改革的思路也因此逐漸清晰起來。
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就要“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這個“自由”如何給?“進行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使得學生有一次校內專業選擇、一次院內專業選擇和一次專業模塊選擇的機會,部分學生還可通過直通車模式自由選擇專業和自主設計專業模塊。”
如何才能讓“大類培養”真正落地?從課程設置入手。
“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必修課+無限制地選修課’的方式來提供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初衷非常好,但實際運行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學生選修課程時具有盲目性,部分學生趨向于選擇‘水課’,選修課程的自由組合讓學生對專業的認知程度低,教師設置選修課具有隨意性,課程的目標性不強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學院采取‘必修課+模塊選修’的課程設置,模塊的設置盡量考慮與學科研究優勢相結合,以利于將學科研究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特色,模塊課程的設置由研究方向相近的老師共同商討決定,從制度上保證課程設置的科學性。”經過深思熟慮的杜院長侃侃而談。
共扛改革大旗
新的課程設置方案帶來的必然結果是許多選修課程將被迫取消,一些符合時代發展和培養需要的新課程必須開設。
這得有老師們的配合。否則,改革方案就是一紙空文,改革目標就是空中樓閣。
開始,杜院長很擔心,他甚至懇請學校領導,希望當有學院老師“告狀”時能給他撐腰。但結果很令他欣慰,到目前為止,學院沒有一位老師對改革方案表示反對,一些老師還主動獻計獻策,共同扛起了改革的大旗。
高被引學者蔣仁言教授建議,汽車服務工程專業與車輛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有些趨同,按照新的模式,應開設“汽車質量與供應鏈管理”和“汽車運維與評估”二個專業模塊。學生對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改革的反應非常熱烈,覺得專業的辦學檔次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負責人龍春光教授在動員時說:“本次改革并不是針對哪個老師、針對哪門課程,其出發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是為了專業更好地生存發展。”改革后,該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力度最大,取消專業類課程42門,合并新增專業類課程22門。
“由于社會分工發生很大的變化,再回過頭看看被迫取消的課程,有些確實與社會需求脫節了,我們的這個課程改革真是遲做不如早做!”負責機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陳書涵博士感嘆說。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專業負責人吳康雄教授主動提出將他上了多年的《機械電子學》與《機電傳動控制》合并,并融合該領域最新技術,新設《機電一體化技術基礎》課程;黃東勝老師主動提出取消已經上了多年的《工程機械故障診斷與維修》;在他們的帶動下,該專業在原有“工程機械”、“機電一體化”兩個專業模塊的基礎上,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等國家戰略需求,新增“工業機器人”、“先進制造”兩個專業模塊;年青博士積極為新增專業模塊的課程設置建言獻策,并主動承擔了很多新開課程的授課任務。
測控專業的劉暉老師表示:“原來總認為有些學生可能會在機械與汽車行業就業,就把機制與車輛專業的部分選修課程作為了自己專業的選修課程,以此作為測控專業的辦學特色,現在專業的選修課程都重新規劃了,逼迫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專業的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改革后,我們專業的辦學特色反而更加鮮明了。”
“說實話,一下子取消合并新增這么多課程,心中還是有些顧慮。但按照反向設計原則,專業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發生變化,課程進行調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特別是我們的課程體系要符合專業認證標準才能做到與國際接軌,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也就釋懷了。”材料系主任華熳煜老師說。
看似很難的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杜院長很感慨:“回想起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難度不在于‘怎么改’,而在于全院教師在‘該不該改’上能否取得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