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
2017年4月學院推出“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方案并作為長沙理工大學一流本科教育試點改革項目以來,學院上下聚焦新工科對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工程創新能力與適應變化能力”的核心需求,全面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學院5個專業共取消調整課程108 門,合并新增課程 66 門,并啟動了課程知識點梳理與重構工作。今年上半年,學院建設了“長理匠心學堂”,探索“通識教育+生涯教育+實踐育人”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體系。這些都體現了汽機人的境界、精神和責任。
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從偶然開始,都有從“偶然——必然——自由”的過程,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必然性的要求,學院的探索卻是從偶然開始的,這個偶然就是2013年開展的機制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5年來,經過機制和車輛工程專業先后4輪專業認證,“以學生為中心”已經成為學院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不是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身份與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學理念、管理理念、服務理念、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的轉變。“以學生為中心”,是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應著力于學生的發展,著力于學生的學習,著力于學生的學習效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一個人的個性并為他們進入現實世界開辟道路”。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內涵發展的要求,因此全力推進“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就成為了汽機人必然的選擇。
細節彰顯理念。“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口號上,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與辦法,不斷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這是我們的機遇與挑戰,也是我們的使命與擔當。他人之石,可以攻玉,華中科技大學劉獻君教授的《個性化教育論》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劉獻君教授作為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的院長,從2005年開始了個性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推出的立志教育、尊重教育、教育空間創設、學生潛能導師、寢室小課堂、一人一規劃、一生一課表和一師一優課等措施,對學院的“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而人是活生生的,千差萬別的,因此每個人的成長問題最終只能靠自己解決,從教育的本質看,教育就是個性化教育,對我們的學生是如此,對我們的小孩也是如此。特倡議全院教職員工共同研讀《個性化教育論》,在個性化教育理念的學習中認識教育,在個性化教育實踐的參照中感悟教育,在個性化教育理念的踐行中升華教育,在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延伸到家庭教育的應用中去感受教師職業給自己帶來的幸福感與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