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19:00,汽機學院匠心講堂通識講壇第五期在工一B417舉行,特邀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教授易彬教授作“西南聯大與現代大學精神”講座,共124位師生參與了此次講座。
講座伊始,易彬教授以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影片《無問西東》引出本次講座對象——西南聯合大學,此次講座,易彬教授分為“關于西南聯大”和“現代大學精神”兩部分來講述。
首先是第一部分“關于西南聯大”,易彬教授為我們講述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由來及發展過程,1937年11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在長沙合并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分校,由于長沙連遭日軍轟炸,192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易彬教授為大家分享了在特殊抗戰時期下由西南聯合大學的成立及遷移引起的兩個問題來引導我們進行深入探索,問題一:為什么南遷長沙,而不是直接遷往離戰爭更遠的大西南地區?問題二:國民政府的戰時教育政策。關于這兩個問題,易彬教授為我們一一作了解答,易彬教授告訴我們,在預估情勢時,當局顯然并沒有意識到戰爭局勢的變化會那么迅速,早在1935年,清華大學就曾將部分實驗器材運往長沙。易彬教授更是充分肯定了國民政府的戰時教育政策,他告訴我們教育的著眼點不僅應看到戰時,更應該看到戰后。
易彬教授告訴大家,在面對長沙動亂炮火的情勢和學校該不該遷移的爭論時,“救亡呢?還是上學校?”的問題就演變成了“在長沙呢?還是到云南去?”的問題。易彬教授向大家引述了陳誠將軍的觀點“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理應承擔更艱苦更困難的使命”“教育是立國之本,尤其當國家臨到存亡絕續關頭”,于是,一支名為“湘黔滇旅行團”的學生隊伍開始了教育史上的長征。遷移之路漫長艱辛,學校資源匱乏,易彬老師講述了聞一多教授篆刻賺取生活費、校長太太賣定勝糕等故事向大家展開了當時艱難困苦的生活畫卷。
隨后,易彬教授為我們帶來講座第二部分“現代大學精神”,教授引用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等文獻帶領我們看現代大學精神。碑文提出了四點特別值得紀念之處,其中易彬教授重點分享了特別值得紀念第三處——學術自由、民主堡壘:“萬物并育并不相害,天道并行并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軟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易彬教授感慨說“此為民主之真諦!”
易彬教授接著引用了陳寅恪、賀麟教授等大師的言論向大家闡述了“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等觀點,教授認為現代大學精神更應該充分發揚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教育應當更加重視通識教育,恰如汽機學院的匠心講壇。
講座到了答疑交流環節,在陳特超老師鼓勵帶動下,紛紛有學生向易彬教授提問,易彬教授耐心為每一位同學答疑解惑。而汽機學院院長杜榮華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承安教授更是現場和易彬教授展開了一場教育治學的討論。張承安教授很是贊賞易彬教授查找引用大量文獻來授課的方法,他與易彬教授就“大學應如何引領社會?”“大學應如何與社會保持距離?”兩個的問題開展討論,易彬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他的觀點,教授認為生活應當有兩個維度,現實的維度和精神的維度,大學應當和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體現在學生可以接觸潮流如追星、看網劇等,但不應該沉迷,需要適當地沉潛,多讀經典多思考。杜榮華院長替汽機學子發問:“對于我們的這些學生來說,西南聯大的大學精神哪些方面最具有啟發意義?”易彬教授告訴學子們,他認為最具啟發意義的是大家應當永遠保持心智的開放的自由,教授告訴大家,現代社會的好處是可以有眾多不同的選擇,而大家就應該更自由的精神勇敢學習、不斷追求。
在不同聲音的討論中,講座漸入尾聲,講座后易彬教授感慨說:可以明顯感受到汽機的學子們對人文知識充滿了期待,保持這樣的心態一定會有所收獲。
此次講座圓滿結束,讓我們一同相約下一場文學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