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是長期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系統推進通專融合教育的綜合實踐成果,以多項校級教學成果獎為基礎總結提升而形成。成果針對工科學院“過于強調專業教育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素養形成掣肘”這一共性問題,通過理論研究、理念研討與實踐探索,形成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共識和以“成人”教育統領“成才”教育的模式創新。
成果首先實施了“三三四”改革,將大學四年分為“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和多元培養”三個階段,面向“就業、升學、創業”三個出口,設置“專業選修、校企聯合、本碩銜接和創新創業”四條發展路徑,提供“厚基礎、寬口徑”的個性化教育;在此基礎上構建新工科通識能力模型,引導專業教師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素養,同時從第二課堂入手,設立匠心學堂,打造與“三三四”相適應的類書院制通識教育平臺,構建“學堂-學生-專業”耦合的通專融合教育體系,并通過機制創新保障學堂與專業的同向同行,打造“學堂+專業”育人共同體,多措并舉暢通了“教室、學生社區、科創活動、社會實踐、網絡育人”的本科人才培養鏈,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同頻共振”;最后聚焦“學習質量”,建立全員化學業發展體系,通過協同導學激發學生主體成長的內驅力,并通過數字化成長軌跡、非技術素質的形成性評價和“人才畫像”等評價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十余年的真抓實干,教學相長形成改革內生動力機制,學院本科教育教學取得了豐碩成果:學生受益面廣且深,先進典型層出不窮,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2021年獲國獎43項,排名第一發明專利11項,平均薪酬較上年增長20%;專業建設水平突飛猛進,5個專業有3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特色專業正在參與遴選,76個省級以上教改項目與平臺,200多所學校2000余位教師選用課程思政案例教材,4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辦學影響力迅速提升,成果獲得省級教育主管部門認可,省教科院專家跟蹤研究,40余次報告改革經驗,引起省內外高教界廣泛關注,得到推廣應用。2017年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教授認為是“在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進行的可貴嘗試,…,已走在地方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