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理學子為教育扶貧添磚添彩
http://news.hnjy.com.cn/gxlm/164804.jhtml
本網訊(通訊員 蔡翔羽)“池塘邊的榕樹下,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稚嫩的童聲合唱著《童年》,音樂老師在講臺用吉他伴奏,孩子們臉上透著認真與歡喜,歌聲悠揚地飄在湖南省新寧縣風神洞村的上空,也飄進孩子們正處于的童年時期。
為做好扶貧攻堅工作舔磚加瓦,以實際行動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2017年7月9日,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匠心筑夢”教育幫扶社會實踐團抵達邵陽市新寧縣回龍寺鎮風神洞村雙獅小學開展為期12天的支教扶貧工作。
風神洞村(原周家嶺村)是長沙理工大學的對口扶貧村,這里交通閉塞,經濟發展遲緩,教育落后。自2015年4月以來,我校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開展精準幫扶成效顯著。120畝高山葡萄基地、50畝槐米基地和260余畝砂糖橘,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定的勞動收入;近兩年村里有4名學生考上了大學,2名大學生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兩年多來,該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村容村貌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長沙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付宏淵勉勵村民們繼續艱苦奮斗、多想辦法、攻堅克難,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
風神洞村雙獅小學,有1-4年級學生82名,全校包括校長在內僅有5名教師,其中4名是代課老師,基礎設施條件差,教師資源匱乏,我校領導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神,非常重視風神洞村的扶貧工作。通過學校駐村扶貧干部賀良老師的介紹,長沙理工大學汽機學院在兩個月前成立了這支由10人組成的支教隊,成員由我院大一-大三學生構成,他們各有所長,根據每個人的興趣特長,支教班除了開設基礎的語數英之外,還設立了美術、手工、舞蹈、音樂等興趣課程,小孩子們接觸到如此多的興趣課,也都非常興奮,樂趣無窮。開學典禮上,隊長為這兩個班取名為“工匠班”,鼓勵學生像工匠一樣精益求精;語文課上老師帶著同學們學習弟子規;數學課上,同學們一邊認真聽課一邊轉動著手里的鐘表模型;手工課,老師教同學們組裝汽車模型;科學課上老師帶同學們探索食物在人體中的“旅途”;操場上的舞蹈課,舞蹈老師帶同學復習舞蹈《大夢想家》的動作,老師讓同學們站在樹蔭下,自己卻暴曬在日光之下……
在上課的過程中,支教隊員發現孩子們的情緒時刻變化著,他們是敏感的,老師的一個無意的舉動可能就會給他們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孩子們也會發現老師的情緒變化,當老師累或者煩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親近老師,這讓支教隊員們很感動。“面對著他們露出的天真無邪的笑容,一切不好的事都煙消云散。”支教隊員陳志偉如是說。孩子們清晨在黑板上歪歪扭扭寫下的“老師你們辛苦了”,無疑是對支教隊員們最大的肯定與感謝。
完成一周的課程之后,在帶隊老師的引導下,支教隊別出心裁,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了一場網絡在線的“星空直播”,讓同在一片星空下卻未能參加支教體驗的人們感受到了支教的魅力,同時,也借此機會擴大了支教活動的影響力,號召更多的人們關注貧困地區兒童教育現狀。期間,音樂T臺秀、舞蹈《大夢想家》、吉他彈唱《童年》等節目,讓孩子們快樂的笑聲灑滿這個小小村莊,同時也引發了在線觀眾的熱情互動,面對直播鏡頭,倍感新奇的孩子們毫不拘束,最終,此次活動在線上得到916人次觀看,獲得點贊23000多個。
“工匠班”是孩子們夢想開始的地方,12天很短,但夢想的路很長。在這12天中,支教隊員們能帶給山區孩子的知識有限,可是每一個支教隊員都在竭盡全力,用他們年輕且真誠的心告訴這里的每一個孩子,世界很大,他們需要認真刻苦,好好學習,走出大山,實現夢想。與此同時,支教活動的意義遠遠大于這12天,這12天里,支教隊員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夢想的種子,這12天的經歷,支教隊員也力所能及地做到智力扶貧,幫助當地消除貧困,提升當地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期間新寧縣委副書記佘芝云親臨雙獅小學看望慰問參加支教活動的師生,稱贊他們用愛心感動了百姓,用愛心陪伴了學生,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傳遞了正能量,這種活動值得在貧困地區中小學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