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航 專業成長 長沙理工大學積極探索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之路
http://gov.hnedu.cn/c/2019-02-28/945459.shtml
近年來,長沙理工大學專項經費支持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進行二級學院綜合改革試點,探索了一條“思政引航與專業成長”雙線融通的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之路。
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引航學生全面發展。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尊重學生作為個體“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對照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學生培養的非技術因素畢業要求,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引航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二是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與行業精英。人才培養目標站穩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政治定位,號召學生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使命為使命,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三是全方位開展育人工作。厚植“匠心文化”,在學生中開展“未來工匠”評選活動,將“修業、敬業、樂業、精業”的匠心品質鐫刻于師生的心靈,外化于行;開展教育環境創設,改造學院各類教育空間,讓學院的育人理念、黨建宣傳、文化載體隨處可見,發揮教育價值的最大化;構筑網絡育人陣地,運用“互聯網”思維破題新形勢下的思政工作,依托新媒體開展網絡育人,搭建“汽機視界”和“匠心學堂”等微信公眾號平臺,講好“教師不忘初心教書育人、學生不忘本份刻苦學習”的動人故事。四是在專業教學中全面挖掘思政要素與德育功能。學院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立項等活動,深入挖掘提煉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使每門課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推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讓所有課程上出德育味”,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一是推動“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學院將“通識教育與三創教育(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三者的有機結合)、專業教育與個性化培養、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三融通,“科教協同、校企協同、產學協同”三個協同育人機制和“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以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以結果評價為主’向‘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的三個轉變融入到學生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個階段中,為學生提供專業選修、本碩銜接、校企聯合培養和創新創業實踐四條個性化發展路徑。通過專業選修模塊靈活對接新工科要求,如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面向“中國制造2025”和新工科建設需要,增設了“先進制造”和“工業機器人”2個選修模塊。二是開辦匠心學堂,構建三全育人平臺。借鑒書院模式,以學院為主體,設立“匠心學堂”,構建“通識教育+生涯教育+實踐育人”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開展有根、有魂、有效的通識教育,按照文化傳承、社會發展、文學藝術和學生成長四個大類每年開設30堂左右的“通識講壇”;開展同向、同行、同享的生涯教育,設立了由職業生涯分享、學業啟航講座、就業創業指導為主體的“生涯講壇”等;開展當為、必為、可為的實踐育人,學院與吉利汽車、深圳匯邦機器人等單位開展“3+1”聯合培養,組織學生在“企業開放日”進行實地考察,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以F1大學生方程式賽車隊、本田節能車隊、飛思卡爾智能車隊、電動汽車團隊四支車隊為學生創新實踐的載體,帶動一大批學生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真正應用到實際中來。
雙線融通育新人,綜合改革顯成效。一是教師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和改革創新。學院2個專業通過了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教師對接新工科建設要求,全面修訂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5個專業共取消課程108門,合并新增課程66門。二是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近兩年,學院獲得省級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3項,98.6%的學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涌現了“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阿迪力等一批優秀校友。三是學院綜合改革經驗引起廣泛關注。學院多次應邀在湖南省高等教育熱點論壇、教育部教育教學改革論壇等會議上做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