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型智庫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決策咨詢系統和哲學社會科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議題,為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增強國家軟實力作出了獨特貢獻。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國家高端智庫為引領、省級重點智庫為支撐、其他新型智庫為補充的新型智庫體系,智庫數量躋身全球前列。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外部環境不斷改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新型智庫在發展中不斷聚焦國際問題,發出中國聲音,傳遞中國思想。智庫對外交流傳播逐漸深化,智庫相關研究蓬勃發展,正在發揮出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的重要職能。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智庫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的要求,筆者認為,著力提升新型智庫的思維層次,智庫研究工作者要突出提升“六種思維”能力。
一是戰略思維。戰略問題是宏觀問題,戰術問題是微觀問題,戰略問題是戰術問題的背景,二者不可截然分開。離開大的背景而拘泥于個別事物,往往會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容易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抓現象不抓本質、只知當下不知長遠的短視,無法從規律的高度審視問題、把握要害,其研究成果難免出現形而上學的簡單化、片面性。因此,新型智庫應該具備戰略意識、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把具體的技術問題放在宏大的戰略背景下思考和研究。智庫研究者要時刻胸懷“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步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注重從全面的廣度、從全局的視野、從長遠的趨勢來研究問題,避免就事論事、盲人摸象的膚淺結論。
二是歷史思維。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歷史是現實的源頭,我們既從歷史中走來,又創造新的歷史。歷史發展的邏輯、規律和走向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智慧和寶貴的財富。因此,否定歷史、虛無歷史、背叛歷史,都會受到歷史的懲罰,而總結歷史、學習歷史、重視歷史則能夠給研究插上騰飛的翅膀。新型智庫既要朝前看,看發展前景,又要朝下看,看客觀現實,還要朝后看,看經驗教訓。歷史和文化關乎國家與民族的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猶太民族和以色列的歷史可以說多災多難,但是猶太民族始終不忘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把文化和歷史看作以色列的根與魂,以自己的生命來捍衛歷史和文化的尊嚴,幾百萬猶太人在沙漠上建設了一個世界一流的國家。5000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500年的社會主義思想史,170多年的國際共運史,100多年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史,70多年的新中國發展史,40多年改革開放史是智庫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善于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也是充滿希望的民族。新型智庫只有樹立歷史思維,其研究成果才會有縱深感、厚重感,才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
三是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認識事物、把握規律的方法論,如果說智庫對某個具體問題的研究是“器”的話,那么辯證思維就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術”。“器”是技術問題、操作問題,而“術”則是思維問題、方法問題。“器”具有針對性、特殊性,“術”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新型智庫研究既要有解決“器”的本領,更要把握“術”的真諦,練就方法論的本領,以一般指導個別,以思維力提升操作力,增強解決具體問題的可持續性。現在有一些智庫報告觀點很新、點子很好,但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好的思想隱沒在長篇大論中,提煉不到位,觀點出不來、層次上不去,這就是與研究者不具備辯證思維能力有關。辯證思維是理性思維水平的集中體現,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在無形地左右、控制人的大腦和言行,是高水平開展智庫研究的指揮棒,反映智庫研究者的綜合素質,對于智庫研究具有深遠和深刻的影響。因此,新型智庫必須牢牢樹立辯證思維。
四是創新思維。創新是智庫成果的靈魂,低水平的重復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方能立于不敗之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智庫研究要在內容上創新,為智庫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新型智庫建設的基本遵循。建設新型智庫,既需要結合中國國情,也需要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之所以在世界上較為有名,在于其一直秉承“高品質、獨立性、影響力”原則,始終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集中權威專家提供有關公共政策方面的高質量政策建議和分析報告,這是布魯金斯學會一直位于世界智庫前列的奧妙所在。新型智庫應該敢于創新、善于求異,方能為決策雪中送炭、急中獻計,從而有利于智庫的發展和進步。
五是實踐思維。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和基本的觀點,是區分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標志。樹立實踐第一、尊重實踐、以實踐檢驗認識的實踐思維是建設新型智庫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新型智庫建設需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只有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戰場和億萬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之中,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抓住社會發展的難點、疑點和熱點,增強智庫研究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有效性,真正把文章寫在大地上,把建言說到群眾的心坎里。智庫要更真、更實、更準地提出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化解矛盾的對策和建議,不斷提高新型智庫的影響力。
六是國際思維。世界近現代史的發展已經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告訴我們,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民族的差異縮小,生產和消費越來越國際化,民族史成了世界史、民族文學成了世界文學,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能孤立于世界,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揭示了世界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如今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地球村”由概念變成了現實,國家的命運與全球的命運緊緊相連、密不可分,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社會、關注國際形勢、適應國際變化是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和推進全球化,大踏步地邁入國際社會,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世界市場中尋求機遇、迎接挑戰。作為研究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的智庫,每一項研究都要有國際視野,每一個智庫研究者都要樹立國際思維,自覺地把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有機地銜接起來。任何封閉的意識和思維無異于坐井觀天、夜郎自大,與世隔絕的研究成果往往有名無實、有害無益,終究會被滾滾而來的開放浪潮所淹沒。
(作者:廖雅琴,單位:湖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文章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