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少網友那里得到反饋,他們內心不自信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因為有社交恐懼,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只要一想到要社交,就會感到很不自信。
其實,社交并沒有我們想得那么恐懼,只不過很多人由于人性了解的缺失,導致在社交過程中只是過于關注自己的感受,而使自己不受歡迎等情況出現。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些基本的準則(這也是人性當中最基本的需要),只要我們能夠掌握這些人際交往的準則,將有助于你在人際交往中獲得良好的收益。
以下是為大家總結的15條:
1、當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如果對于所講的話有體現委屈或傾訴的意味時,請盡可能對他說一些鼓勵的話語。比如你通過傾聽,然后稱贊他獲得的成果,即使是一些很小的成功。
因為稱贊別人的話:如同陽光,人際交往就像是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才能長得枝繁葉茂,缺少它我們就沒有生長的養分。
請放心,你的稱贊永遠都不會多余,即便對方嘴上說不值一提,但內心也會覺得高興。
2、在大多數時候讓別人保留臉面。我們都是要面子的人,即便臉皮再厚的人,內心也希望得到尊重,這是人性的弱點。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若不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盡量不要說一些讓別人感到難堪的話,更不要通過貶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不去夸大別人的錯誤。因為這些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喜歡的!
3、如果你要談論一個不在場的人,那么請只說他的好話。如果你找不到什么好話說,那你就保持沉默。背后說別人壞話是人類的本能,但是背后說別人好話是部分人的能力。
4、在與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不論是同事、朋友、領導、鄰居、老板等),要經常引用別人高尚的思想和動機(他在剛剛或之前講過的、你認為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或動機的話)。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為,這是人類群居的本能。如果你希望別人有所改善,那么你就做出仿佛他已經擁有了這些優良品質的模樣。那樣,他會盡一切可能不讓人失望的。
5、如果你是領導、是父母、是地位高的人,假如你因為一些事情要批評別人,而且不得不批評的時候,也最好采取間接方式。
最好在批評的時候始終對事而不對人,人都不喜歡被人批評,即便是有益的批評,人在吸收的時候也會產生排斥(這一點有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是深有體會的)。
6、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盡量多提建議,而不是發號施令。這樣做,你可以促進合作關系,而避免引發矛盾。
7、當別人發怒的時候,你不要馬上被對方的情緒所點燃,和他一樣發脾氣,這是情商低的表現。如果你能夠對他的情緒表示理解,那樣最好,如果你理解不了,那你至少要知道:他人的怒火,常常只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你可以給予他一些同情和關注——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的就是這些。
8、做一個好聽眾,比做一個侃侃而談的人更重要,你要盡可能少說話,給別人訴說的機會,而自己甘做一個好的聽眾。
9、如果你對于一件事情要給別人提出建議,特別是對上級,你要讓別人相信,主意來自他自己,而不是為了展現自己聰明總是在強調這是你給他的主意。
好主意不在乎其主人是誰,而每個人都情愿相信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10、試著從別人的立場上分析事情。印第安人說過:“首先要穿別人的鞋走上一段路。”你不要忘了問自己:他這樣做是出于什么原因?理解一切意味著寬恕一切。
11、不論你有多么的聰明或智慧,但都請你不要在任何事情上總是有理,這可能聽起來會使人覺得有點難以理解,卻可以避免很多的爭端。
在一些事情上,你可以比別人聰明,但是你不要告訴對方。你要承認也許是自己錯了——這樣可以避免一切的爭吵。
12、要對別人表示真正感興趣。你要將此作為自己的口號。對別人感興趣,而不是自己顯示出有趣。你要表示自己正在思考幫助對方的方法。
13、時候讓自己的臉上洋溢著微笑。沒有比那些從不對人微笑的人更需要微笑的了。
14、學會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你要問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如何能夠讓他得利?
15、當你因為一些事情而想到一個人時,如果正好有一段時間沒有和對方聯系了,就馬上找一個理由和他聯系一下,并給予他最好的祝愿!
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將所有這些法則都掌握透徹。也許沒有人能永遠遵守所有這些法則。但是,盡可能讓自己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是有益的。
(文/來源于網絡 一審/劉曉丹 二審/鄭忠輝 三審/鄧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