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葛耀君教授學術講座通知
2013-06-01 供 稿:
題目:大型橋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
時間:6月3日上午9:50
地點:工科二號樓A502
歡迎廣大師生蒞臨交流
報告摘要報告采用通俗的數字序列方法來詮釋橋梁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個原則——索取少于再生,兩個目標——長期協調增長和不損害后代發展,三個指標——經濟指標、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四個要求——結構安全性、構件耐久性、功能適用性和跨能延展性,五個階段——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和移除。圍繞上述四個可持續發展要求,著重探討和分析了作為世紀挑戰的大型橋梁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突出前沿探索性工作:結構安全性——簡要介紹了橋梁破壞事故統計和橋梁破壞原因分析,構件耐久性——著重探討混凝土斜拉橋開裂、混凝土梁式橋下撓和正交異性鋼橋面疲勞裂縫等,功能適用性——特別強調大型橋梁橋面增高和跨度增大后所引起的橋面橫風作用下的行車安全性,跨能延展性——主要涉及到懸索橋雙主跨布置、斜拉橋雙并列布置的潮流等,可持續評價——率先提出了適合于可持續評價的資源消耗、能源消耗和建設排放等三項指標。
關鍵詞橋梁工程 可持續性 結構安全 構件耐久 功能適用跨能延展 評價指標
個人簡介1958年出生于上海,現任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IABSE)副主席,國際風工程協會(IAWE)執行委員會執委、亞太地區協調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風工程委員會主任,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理事、風工程與工業空氣動力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等三種國外雜志編委。長期從事橋梁與結構抗風和橋梁結構理論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后指導畢業博士19名、碩士21名;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兩項、863項目和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各一項,主持了日本名古屋市矢田川橋、上海盧浦大橋、上海崇明越江通道工程、上海東海大橋、舟山西堠門大橋、馬鞍山長江大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項目20多項;出版專著和教材6部,發表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80多篇、學術會議論文70多篇。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4項,國際橋協杰出結構獎和國際橋梁大會杰出橋梁設計獎;曾經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建設功臣、全國優秀教師寶鋼教育獎、中國公路科技興路青年獎、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附件:
上一篇:土建學院關于舉辦教職工羽毛球比賽的通知
下一篇:博士論文答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