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下午兩點,湖南衛視官方科學秀《求真科學秀》制作人胡當老師在金盆嶺校區9教218會議室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帶來了一堂主題為“講好中國故事,用內容創新找到新聞傳播力新觸點”的講座。整場講座,胡當老師圍繞學新聞畢業能干什么、畢業前怎么完成高質量論文以及論文中的素材、新聞大片怎么拍,這三個重要的事展開。讓長理文新學子更進一步了解了新聞人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找到新聞傳播力新觸點。
“你會選擇做個怎樣的傳媒人?”、“新聞人能干什么?”,胡當老師以這兩個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同學們的興趣,也正式引入了她的講授內容。在講座中,胡當老師首先強調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創新對于提升新聞傳播力的至關重要性。因此,她強調,作為傳媒人,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新聞采編能力,更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極強的共情能力,很多時候,新聞人需要通過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使作品呈現出與時代契合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也要將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隨后,胡當老師從自身寫作論文的經驗出發,對于完成一篇高質量的寫作,她談到“開題在熱度上”,一個熱點剛出現的時候,是最好進行論文寫作研究的時候。她建議選與傳媒領域有關聯度的,對于構建數智融合傳播矩陣、文化和科技融合領域新質生產力、以主流媒體為主導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并且要選擇有嘗鮮案例,有可查數據的,優選有國際影響力的內容去研究。胡當老師提出“關鍵詞是論文的真關鍵,論文內容是關鍵詞的繁殖細胞,要在宏大的背景、認知以及理論的支撐下,通過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從小的論據中,窺見更大的研究意義。
在談及“新聞人為電視藝術賦能”時,胡當老師特別強調了技術革新的重要性。她以節目《端午賦》為例,指出編劇要講好故事,不僅要注重情節設計,更要會使用數字技術來完成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同時,她還經由歌唱類競技節目《我是歌手》提出新聞人要做的工作,不僅包括撰寫晚會稿件、VCR文案,還會需要參與到現場導演的工作中,這需要新聞學子們全方面培養自己的各項技能,才能在崗位中脫穎而出。
從記者起步,歷經欄目責編、紀錄片總導演等多個崗位,胡當老師以當前導演的節目《求真科學秀》為案例,分享了在自媒體時代,傳統節目制作人如何在電視節目中運用創新手法,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轉化為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內容,有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注意力,實現了科普知識與新聞傳播的有機結合。她強調,當前的新聞產品已經越來越注重服務性和互動性,因此她鼓勵同學們要敢于打破傳統框架,勇于嘗試新技術、新形式,讓新聞傳播更加生動、互動,從而觸及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此外,胡當老師還強調了傳媒人的社會責任感,她憑借《湘商闖老撾》《新聞大求真》《致敬,北極》《格桑花開》四部新聞作品,斬獲四次中國新聞獎。她認為“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要爭做行業內的頂流,不僅要有精細的目標,還要有扎實的路徑。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指出新聞工作者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她勉勵長理文新學子要培養敏銳的新聞嗅覺,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積極傳播正能量,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傳媒人。
講座的最后,胡當老師告誡我們“不要去擔心新聞會不會消亡,而應該要去尋找新聞新的吸引點”,告誡我們始終應當保持對新聞,對新聞節目的熱衷和初心,去成為真正有情懷、有溫度的新聞傳播人才。
文/胡珊珊、蔣楊陽 審/戴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