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0月8日上午9點,長沙理工大學第十八屆研究生博力學術論壇文新學院分論壇第三期于金盆嶺校區7教306舉行。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紀德君教授為我院師生開展了主題為“口頭傳統規約下的小說敘事——以《水滸傳》為中心”的講座。此次講座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引起了我院師生的廣泛關注。文新學院黨委委員鄭劭榮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中文系華德柱副教授、王福雅副教授、周靜副教授、王莉老師、向雙霞老師等出席了本次講座。22級中文研究生及22級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全體參與聽講。
講座伊始,紀德君教授通過對“說書體”小說的介紹,引出了人們將“說書體”小說當作書面文學來研究而忽視了它們的口頭敘事特征這一問題。以《水滸傳》為例,紀德君教授將其重新放回其賴以生存的口頭傳統中,并與民間“說話”關聯起來,證明《水滸傳》的諸多敘事特征承自于口頭敘事傳統,而并非作家個人的創造。
之后,紀教授主要從小說的韻文散語、人物形象、主題與范式三個部分對“說書體”的小說敘事進行了新的解讀,提出了新的認識。他認為,以作家個人創作的眼光去審視“書中韻文散語的因襲與套用”不僅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還會導致誤讀或錯判,這些都是忽視口傳說書特點而出現的問題。其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小說采用了“捏合”“攀附”“夸大”和給人物“排座次”“起綽號”等多種手法,將水滸人物從一群流寇美化成了忠義英雄。他還指出,善于化用口頭傳統中流行的“母題”是使陳舊故事范型得以創新的重要手段。以上幾點都為《水滸傳》的經典化奠定了基礎。
最后,紀德君教授表示:對于《水滸傳》等說書體小說,只有調整研究的視角和方法,立足于它們依托的口頭傳統,聯系口傳文學的創編規律,才能對其敘事特征作出較為確切的闡釋和評價。
講授完畢,同學們踴躍提問,紀德君教授耐心地逐一解答。鄭劭榮教授進行了總結,認為這次講座給同學們展示了全新的研究視角以及研究方法,有利于促進同學們文學觀念的轉變。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紀德君,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俗文學研究,學術兼職主要有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副會長等;歷任廣州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人文學院院長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18項,出版專著《明清小說編創方式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生成及其他》等9部,發表論文150余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項;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優秀人才、廣東省教學名師、廣州市杰出專家、廣州市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等。
(文/向雨萱、熊自悅 圖/嚴沁 審/劉莎、鄭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