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6日上午8點,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易彬教授做客長理,在七教306為大家帶來一場關于“中國文學在海外的接受與傳播”的主題講座。易彬從“中國文學在荷蘭”和“中國文學文獻搜集的難度和新成果”兩個部分進行研究成果的分享。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王雨佳副院長、黃瑩老師、向阿紅老師、王勉老師及六十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從自己在荷蘭訪學的親身經歷出發,易彬為我們從出身、年齡、職業、研究成果等方面一一介紹了他訪問過的漢樂逸、柯雷、賀麥曉、林恪等八位著名荷蘭漢學家。同時,易彬主要以魯迅的作品為例,兼談了其他重要中國現當代其他重要作家如老舍、蘇童的荷譯現象,介紹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荷蘭的接受與傳播現狀。他認為,魯迅的荷蘭語軌跡有助于顯示戰后荷蘭的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演變,而中國文學在西方的反響總體比較平淡。
易彬引用了漢學家林恪的觀點“中西文學的差異主要還是文學傳統不同”,認為世界文化秩序在不斷演變之中,“為什么一定要求中國文學適應西方的文學口味呢?”這一問題引發了在場師生關于文化自信的深刻思考。
在講座等第二部分“中國文學文獻搜集的難度和新成果”中,易彬以《四世同堂》為例,論證“域外文獻的搜集,有線索但難以查實的情形并不在少數”這一觀點,并對這一話題進行了延伸,如異化翻譯法和歸化翻譯法的概念、中國文學的外譯問題、被中斷的連載與新中國作家的修改現象。
易彬還對來華人士的相關文獻作了舉例,如外籍教師燕卜蓀和溫德,認為西南聯大相關的域外文獻還有較大發掘空間。域外文獻的研究存在明顯語種限制現象,但魯迅作品在荷蘭接受與傳播的資料對此作出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同時,一些獨特的域外文獻對中國作家及其寫作的研究,可能也會有獨特的推進作用,易彬結合魯迅翻譯荷蘭文學作品《小約翰》的相關史實以及荷蘭漢學家對此的闡釋,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講解,揭示了魯迅研究的一些新的內涵。
在講座的最后,關于如何做好學術研究,易彬認為,學術研究需要一定的線索與機緣,在研究的過程中,線索會不斷擴大。他反觀自己的相關研究工作,認為第一手資料非常重要,鼓勵大家在做研究時多多搜集。
同學們對本次論壇反響熱烈,表示獲益頗豐。(文/湯雅雯 圖/孫茉穎 審核/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