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知名校友陳安慶教授受邀為2021級新傳研究生指導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賞析
新聞具文本之美,頭腦之利,乃社會利器。為提高2021級專業研究生的業務水平,11月23日-24日上午八點,新傳專業校外碩士導師陳安慶教授受邀于我校金盆嶺校區開展專題講座,評析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輔導新聞寫作。講座由文新學院副院長、新聞傳播專碩授權點負責人耿蕊教授主持。
陳安慶,長沙理工大學知名校友,客座教授、新聞傳播專碩校外導師,扎根業界十八年,有九家國內主流媒體任職經歷,曾擔任過新華社資深記者、新華網湖南頻道副總編、銀川晚報副總編等,創辦國內知名傳媒智庫——南方傳媒書院,從事中國新聞獎作品評析專項研究多年,指導的幾十位業界青年記者先后獲得趙超構新聞獎特等獎、北京、廣東、湖南等10省新聞獎一等獎,是實打實的“新聞業務高手”,新聞獎專項研究資深人士。

陳安慶介紹,1990年評選伊始,中國新聞獎每年評選一次,在文字作品類、廣播電視作品類、網絡作品類、綜合項目類、媒體融合作品類共評選不超過350件新聞作品。雖然評獎類型不斷拓展,但核心細則仍然是踐行“四向四做”,增強四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陳安慶認為,在進行作品點評時,少用空話,老話,多用鮮活的時代語言。對于青年記者和新聞學子而言,中國新聞獎作品無疑是最好的藍本。優秀的新聞作品往往具有共通點,能夠把握時代主題,能夠聚焦社會熱點,能夠溫暖人心,能采用多種報道方式。寫好此類作品也要培養過硬武功,知己知彼,好中選優、優中選精,提高稿件表達力。

“4.4秒,生死一瞬……”陳安慶以獲獎文字消息《折翼海天,用生命為航母事業鋪路》為例,逐段精講,評述了導語寫作,板塊設置,文字技法,指出文章要實現“鳳頭豬肚豹尾”的特色,兼顧事理與人情,層層深入,扎根人物。
陳安慶又以《別了,白家莊礦》總結通訊寫作,宏觀上,把握好新聞策劃,以小見大,大中取小,提高新聞競爭力,微觀上,細節勾勒帶動讀者共情,場景描寫營造鏡頭感,注重直接引語、群眾語言的使用,培養生活感。
在最后一類文字新聞—文字評論的講解中,以《漠視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淪》為引,他指出評論類文字不僅要有真知灼見,更要聯系事實,抓住讀者。
與時俱進,聚焦融媒體作品。針對融媒體如何做出爆款?陳安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進行話語體系的轉變;走網上群眾路線;敢于培育網紅,樹立典型。融媒體作品需要增強與用戶的黏連度,抓住恰當時機,采用創新內容,輕量形式,大門戶渠道進行傳播,無論形式如何變換,根本還是要抓住人心。
最后,陳安慶從媒體人角度出發,幫助同學們明晰職業規劃,勉勵同學們“把劍磨好再下山”,未來爭做職業媒體人,努力出精品。
(文/段饒宇、葛瑩霜 圖/羅臣 審/耿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