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晚上7:00,中文系王勉博士在長沙理工大學金盆嶺校區6教107教室為全系學子主講了一場題為“四面楚歌的密謀:《史記》的‘填空式’解讀”的講座。
講座伊始,王勉老師首先提出一系列具體問題,引導同學們進入“垓下之戰”的情境。其間,王老師講述懸疑小說式的語調,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好奇。接著,王老師主要通過解決戰爭地點是“垓下”還是“陳下”、項羽的“大驚”是有意還是無意、四面楚歌中的“楚歌”指什么、《垓下歌》的意義、“圍之數重”與“潰圍南出”這一矛盾與“四面楚歌”的意圖這一系列問題,解謎式推進文本的解讀,層層推進。最后,在同學們陷入沉思之際點出隱藏的主題:光明磊落的失敗者與相互猜忌的勝利者。
王老師在“垓下”與“陳下”這一問題上,從史書記載的文本入手,發現不同史書記載內容的不同,通過比較各個派別各位學者的看法,再根據對比垓下之戰與陳下之戰兩個戰役的參與者的差別,得出結論卻是我們可以把“垓下”與“陳下”理解為一回事,但這與文本沒有任何關系。通過現象看本質,在對“四面楚歌”的解讀中,王老師并非只是單純的去考證是哪首歌,而是帶領同學們透過“楚歌”去了解漢代人對項羽的想象與對垓下之戰的看法,讓同學們深有醍醐灌頂之感。
講座結束之后,中文系在現場聆聽講座的同學表示:王勉老師對《史記》的深入解讀讓我們觸摸到了歷史的真相,還原了兩千多年前的場景,王老師從《史記》原文中的疑點出發,通過分析史料外加大膽的猜想,提出了“四面楚歌”的密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我們曾經因為垓下之戰霸王項羽的失敗而惋惜不已,覺得這是天數使他有此一劫,而王老師的解讀,讓我們知道這不只是天意,而是人謀,“四面楚歌”很可能是心理戰,劉邦對局勢的了解與掌控讓他笑到最后,而韓信掌控龐大兵力,終究心術不敵劉邦。王老師分析了韓信猶豫的原因,以及他的選擇對整個局勢的影響。總的來說,王老師的講座大膽而有理有據,不囿于常規,的確精彩絕倫。(文/劉思妤 圖/陳靜妮 審核/周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