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熟悉的高中,步入陌生的大學校園,無疑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沒有了像高中那樣繁重的課業(yè),沒有了升學壓力,有的是美好的十八歲,是一段新的人生,老師不再壓迫你學習,作業(yè)不再像高中一樣堆積如山,感覺變得輕松了。可與此同時,更大的挑戰(zhàn)接踵而至。
大學里,學習不再是你的主線,大學是鍛煉我們綜合素質的平臺。我們以后要進入社會,所以,大學就是我們褪去外殼,歷練人生的舞臺。而進入這個大舞臺的第一步,就是完成我們思想上的改變。
(一)學會獨立思考,養(yǎng)成創(chuàng)新思維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蔡先生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對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思想自由”四個字,不管是在曾經,還是于現(xiàn)在,都是適用的,尤其是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思想自由的內涵即學會獨立地思考。遇到任何問題,不要下意識地就去尋求他人的幫助,首要的應該是自己的思考,對于問題有了先一步的思想,即使并未得出確切的結果,那之后,再去請教朋友,導師,都比沒有任何思考一味尋求幫助要強得多。獨立思考能幫助我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這不僅有益于我們短短幾年的大學生涯,于以后的很多年中,在以后的更多事情上,我們必須學會自己拿主意,學會獨立從復雜信息中檢索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后解決問題。
(二)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意識
新的環(huán)境條件下,大學生如果只一味地講社會價值,不講自我價值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要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摒棄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潮中“單純利己”的道德標準。我們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應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和實現(xiàn)更大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最大實現(xiàn)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xiàn)。
尋求榜樣,借助榜樣的力量是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意識的一大方法,學習“感動中國”中的人物事跡,“全國優(yōu)秀大學生”等等。有些同學可能覺得這些榜樣離自己太遠,如果是這樣的話,大家也可以從自己的身邊去發(fā)現(xiàn),學習身邊人身上的優(yōu)點,集大家的優(yōu)點在自己身上,從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過從身邊找榜樣這種方式,既促進了我們自己的成長,也促進了班內友愛和諧的氣氛,進而培養(yǎng)了我們的責任心。
(三)學會寬容
這個所說的寬容是指對別人的,正如成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所說,對自己要求嚴格,待別人則很寬厚。
如何才能變得寬容呢?
首先,學會忍讓,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矛盾發(fā)生,當矛盾發(fā)生的時候,雙方的相互爭搶只能加劇這樣的矛盾,相反,對對方稍微忍讓才是解決矛盾的良藥。
第二,尊重別人。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反過來尊重我們,尊重是互相的,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如果強加給別人,這又哪能算得上寬容呢?
另外就是學會換位思考。當我們想向別人發(fā)怒的時候,我們可以思考別人聽了會是什么感受,學會了這種共情的方式,大抵我們也就能做到對別人寬容了。
大學生活是精彩的,雖然伴隨著挑戰(zhàn),但如果我們能把改變思想這個邁入大學的第一步走好,學會獨立思考,養(yǎng)成責任意識,學會尊重別人,那么幾年的大學生涯對于我們來說一定是一段多彩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