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知識爆炸的今天,人類也隨之進入了情緒負重的年代。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本身存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 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然后心理危機也就隨之而產生。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經濟危機”、“政治危機”這樣的概念,對于“心理危機”很多人感到很陌生。什么是心理危機呢?心理危機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卡普蘭( G.Caplan)首次提出的。他認為,心理危機是當個體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災人禍)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的狀態。他認為,每個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種內心的穩定狀態,使自身與環境穩定協調,當重大問題和劇烈變化使個體感到問題難以解決,平衡就會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累,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這就是心理危機的狀態。
那么有哪些原因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呢?
第一,學生家庭父母關系不合、離異,造成學生的心理創傷。第二,社會就業競爭激烈。第三,不適應大學生活環境。同宿舍的學生各有各的個性,不能相互容納,由此發生矛盾沖突,日積月累,卻又不敢表達。第四,不適應大學學習環境。某些學生上高中時,考大學的目標非常明確,上大學后,突然失去了目標,心中茫然,有一種失落感。第五,戀愛與失戀問題。第六,性行為問題。一類學生是過于封閉自我,導致性壓抑;另一類學生是過于開放,隨便發生性關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責。第七,就業觀念滯后,就業期望值過高。一些學生和家長的觀念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變,他們的求職期望值非常高,與現實不符。這樣就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第八,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同學間不同的消費水平會使有些同學產生心理落差和自卑。
大學生心理危機具有兩方面的鮮明特點。
第一,發展性。大學生面對許多成長中必須解決的發展性課題,這些課題反映了社會對大學生角色的要求,它們既是大學生成長的外部動力,也是潛在的應激源。第二,易發性。大學生處在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上,生理方面更多具備了成人的特征,但社會閱歷和經驗相對不足,處理問題的社會經驗和能力更是有限,這種反差的存在,使得心理危機在我們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現乃至爆發。
一般來說,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會經歷以下幾個時期。
第一,沖擊期。在危機事件發生后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第二,防御期。表現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此時會出現否認、合理化等心理防御反應。第三,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從而減輕焦慮,增加自信,恢復社會功能。第四,成長期。經歷了危機后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從危機的后果來說,會有四種不同結局。
第一種是順利度過危機,并學會了處理危機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種是度過了危機但留下心理創傷,影響今后的社會適應;第三種是經不住強烈的刺激而自傷自毀;第四種是未能度過危機而出現嚴重心理障礙。
那么我們該如何識別心理危機呢?
當一個人處在心理危機的狀態,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狀態,他會有一些言語、情緒、行為的表現。一是直接表明自己處于痛苦,應用無望或者無價值感中,覺得人活著有什么意思?為什么我那么倒霉?用語言表達生活沒有意思,覺得老天對自己不公平。二是情緒不穩定容易流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被激怒或者過分依賴。也可能會用一些藥物,過分依賴這些藥物,行為混亂或者古怪。三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也會通過一些行為表現出來。比如嗜睡,沒有胃口等。
那當心理危機發生以后,我們該怎么做呢?
第一,按照預防心理危機干預模式,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掌握一些鑒別心理問題的方法和心理調適的方法,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去適應社會。第二,用科學態度對待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一點不可怕,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心理問題,但我們發生心理困擾時,能夠主動求助的才是聰明人。不要認為求助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求助是虛心,是開放,也是一種幸福。第三,改變是需要持續的。只有長期持續的努力才能有所改變。
心理危機不是哪一些人的專利,人人都可能遭受心理危機,因此我們不必感到難堪。當我們有了心理準備,就不會再懼怕它,而是積極地應對它。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他人的幫助,正確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困惑,逐漸變得成熟起來,堅強起來,朝著自己希望的生活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