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崛峰
11月13日,在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長沙理工大學再獲一等獎。今年以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在校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包攬前兩名、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一等獎……長理學子頻頻在各種全國性大賽中驚艷亮相。
近年來,長沙理工大學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創新人才培養正逐步成為學校本科教育教學特色。學校是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中,長沙理工大學排名第48位,進入全國50強。2018年度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排名44位。
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
走進長沙理工大學,校園處處彌漫著濃郁的“創新空氣”。從學校的基本建設到校園環境裝飾,從課堂學習到課余活動,從理工科的實驗室到文科的小沙龍,無處不燃動著“創意”。
學校始終重視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激發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創新成為長理學子的一種文化自覺。學校黨委書記付宏淵表示,厚植創新文化,并不是追趕“時尚”,而是在新的形勢下為“學生前途發展、彰顯大學創新引領功能、建設創新型國家”三位一體服務提供文化支撐的必然。
學校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已經連續舉辦十五屆,每年開展科技創新活動40余項,學科覆蓋率高達93.5%,每年參與各類學科競賽的學生達到1萬余名。其中,交通科技大賽、測繪技能競賽、建筑模型設計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節能減排實踐創新競賽等已與全省和全國同專業賽事對接。
近四年來,學校獲國家級學科競賽獎320多項,全國“挑戰杯”和“創青春”競賽獎20多項。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2金5銀;在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中連續六屆獲一等獎,總成績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第十一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獲團體賽一等獎,成績位居全國第二;2018年CCF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與程序設計競賽(CCSP) 獲6金2銀5銅,團體總分位居全國第三,被媒體譽為該賽事最大“黑馬”。
學校建立的湖南省高校第一家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整體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目前已有62個團隊入駐,285個項目列入前期培育。這一濃郁的創新氛圍不僅強化了校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也吸引著已經畢業的校友。數項專利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領先國際的2018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項目“納威爾科技”的3位創始人,剛從學校畢業,準備創新創業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到長沙,回到母校身邊。
全方位的創新教育改革
為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所交通、電力、水利、輕工等行業特色鮮明的省屬高校,不遺余力地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創新教育改革。
首先從頂層設計上堅持人才培養的創新引領。2014年,學校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29條意見,其中關于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
在教學改革方面,學校的步伐更大:大力推進“基礎+專業+特色”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開設工程認知訓練課程;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51門,構建“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專兼結合”教師隊伍、“多維立體”實踐平臺、“動態適應”專業結構、“多元發展”就創業渠道為主體的“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與企業合作開發校企課程17門;土木工程、電氣工程等6個專業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能源與電力工程、會計學等9個專業開設了卓越工程師培養班;與35家投資機構、22家創業孵化器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聘任校外企業兼職導師275人,“卓越計劃”試點班企業導師參與開設的課程門數38門;2017年,學校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重點建設“云教學平臺”“工程訓練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 等三大教學平臺,其中,“工程訓練中心”整體規劃建筑面積33000平方米,定位為國內一流的開放式示范性工程訓練中心。
與此同時,學校最大限度擴大學生專業學習選擇權,實施學生轉專業“零門檻”, 2019年437名學生成功轉入心儀專業,受到學生的歡迎。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創新教育學分,學生可將開展創新實驗、發表論文、獲得專利等,折算為學分。加強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的平臺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投入500余萬元,建成15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平臺。創建了3個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5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了打造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箱”,學校每年劃撥15萬元專項經費資助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目前已累計近5000人獲得項目資助,資助學生完成科研項目3200余項。
不僅如此,學校從上到下全員發力,為創新人才培養厚植土壤。在長沙理工大學教授競聘過程中,專門設置“創新創業型”教授崗,崗位評審與考核指標單列、計劃單列,主要考察教師指導創新創業工作量及成果。學校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到普通教師,“創導”成群。
今年9月,長沙理工大學第一屆教學改革試點班開班。親任班級導師的校長曹一家表示,要通過支持“教改班”等跨學科跨專業的特色班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增強通識與專業并重的綜合素質,打造復合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