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創造性、主體性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優勢所在,也是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可為之處。
從政治維度看,勞動教育的人民性愈發顯現。古代社會的耕讀教育致力于培養從政君子,近代社會的勞動教育致力于培養服務于大生產的勞動者,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事業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政治邏輯,體現“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一方面,高校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透過歷史和現實意識到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感悟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智慧和力量,促進學生直觀地理解群眾史觀,從而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和人生追求;另一方面,通過勞動教育造福人民,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型勞動過程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將其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期望,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回歸初心、回歸人民。高校發展勞動教育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動學生深入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和境況,體悟人民的情感、心愿和心聲,從而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感知力和認同感,使得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得以凸顯。
從社會維度看,勞動教育的創造性高度彰顯。《意見》中提到了“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賦予了新時代勞動教育豐富的“創造性”內涵,創造性成為勞動教育的時代強音。在高校開展勞動教育,不僅要改變學生的勞動精神面貌、使其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讓學生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基礎上能夠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區別于傳統的純粹體力勞動和完全腦力勞動,它試圖將自然體驗勞動與探究造物勞動相結合,實現兩次勞動之間的自然過渡,完成從“做中學”到“創中學”的轉變,從而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成果。勞動教育創造性的彰顯,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更好地推動學生將創造性智慧有效地運用于廣闊的社會性勞動中。
從個人維度看,勞動教育的主體性逐漸復歸。新時代高校不斷變革以往單純的勞動說教、淺嘗輒止的勞動實踐,立足于以育人為本的邏輯開展勞動教育,堅持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開展勞動教育相統一,調動和激發學生內在勞動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由“接受型客體”變為勞動中的“主動型主體”,他們不僅清楚自己所要達到的勞動目標、任務、要求及其社會價值,還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一般勞動技能的積累外,將勞動與自身的專業知識結合來培養自己的專業勞動技能,不斷實現由“要我勞動”向“我要勞動”轉變、從“疏離隔閡、被動接受”走向“親身感受、積極體驗”。這一轉變不僅增進了學生對現實世界的切身體驗感和融入感,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凸顯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優勢所在。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何以必需
新時代勞動教育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首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勞動教育;其次,“既勞動又教育”,離不開動態耦合的勞動教育。因此新時代仍需堅持和發展正確的勞動教育。
育人育才相統一的時代要求。新時代育人育才相統一必須通過“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得以實現,促進這個“結合”,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勞動教育。一方面,為黨育人需要勞動教育的支撐。新時代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之所以高度重視勞動教育,與勞動教育是通過特定勞動實踐形式與教育目的的自覺銜接,實現對受教育者德、智、體、美諸素養之“理論聯系實際”的培育,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有著最直接的關聯。自由全面是人發展的終極訴求,它意味著個人將不是單向度、片面的人,而是走向全面發展的過程,通過“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實現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諸素養的培育之自覺、有機的聯結。另一方面,為國育才需要勞動教育的助力。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平臺,高度重視以發展勞動教育將大學生塑造為專業技能硬、自主創新能力高、社會責任心強的新時代勞動者,進而使其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因此在育人育才相統一的時代要求下,勞動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勞動又教育”的現實需要。勞動教育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相交與相離”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四種狀態。“既勞動又教育”的相交狀態是高校所追求的理性狀態,但是當前高校往往因為教育主體、客體、中介相分離而導致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出現強“教育”弱“勞動”、強“勞動”弱“教育”的異化現象。一方面學生身體沒有實質性地參與勞動教育,出現了課上“聽”勞動、校園 “喊”勞動、基地“看”勞動、家中“演”勞動、表單“評”勞動的形式主義現象。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勞動教育教學設置中出現“只見勞動、不見育人”的割裂、脫節現象。如果高校簡單地將勞動教育作為物質生產活動的工具,無疑會導致對學生勞動素養、創造能力的培育的忽略以及勞動教育教育性的缺位,從而使勞動教育價值理性的目標被倒置為工具理性的手段。因此高校需在勞動實踐中探尋教育之真、在多元教育中塑造勞動的人,以此實現新時代勞動和教育深度互動和動態耦合。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何以為之
面對育人育才相統一的時代要求和“既勞動又教育”的現實需要,高校應進一步明晰勞動教育的建構路向,不斷開辟勞動教育的新境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具有較高勞動素養的時代新人。
1.以歷史為鏡鑒,筑牢勞動教育的文化之魂
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面向未來。遵循耕讀傳家到教勞結合的勞動教育歷史發展規律,把握歷史發展趨勢,守正創新地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筑牢勞動教育的文化之魂。
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的獨特地位,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把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貫穿于勞動教育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歷史性內容、資本批判內容,特別是革命性、改革性等內容,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改革、發展、建設進程中正是用勞動的方式去解決不同時期的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
以耕讀教育作為勞動教育切入點,厚植學生耕讀文化情懷,展現中國勞動教育的鮮明特征。一方面組織業界專家學者圍繞中華農耕文明及“三農”發展現狀及趨勢開展教學,并注重與高校專業教育協同銜接,培養大學生“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其服務“三農”躬耕田野。另一方面依托農民豐收節、美麗鄉村建設等活動打造耕讀文化教育實踐基地,讓耕讀教育走出“書本”,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山水林田湖草。通過耕讀教育賦予勞動教育中國精神的鮮明特征、中華文化的獨特內涵與時代表達,使學生在切身感知中找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勞動文化所具有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2.以創新為動力,筑牢勞動教育的課程之魂
創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是勞動教育的一項奠基工作,關乎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從完善目標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師資隊伍和話語體系著手強化勞動教育課程專業地位。一是明確定位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宏觀上根據各階段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來明確課程目標,微觀上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來明確勞動教育課程目標;二是開足開齊專門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切實加強勞動經濟學、勞動管理學、勞動關系學、勞動法學、勞動心理學等一系列涉及勞動的學科建設;三是研制勞動課程教學大綱,采用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教學方式完善勞動教育教學體系;四是通過強化教師的理論和實踐培訓、優化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兩方面積極配齊、建強一支有堅定理想信念與扎實學科知識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五是深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通過了解大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語言習慣,打造出一套學生喜聞樂聽的話語體系,使勞動課程教學能夠達到入耳、入心的實效。
從縱向貫通和橫向融合著手加強勞動教育課程一體化建設。一方面,整體優化課程設計,在課程內容上縱向銜接,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基礎上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形成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另一方面,加強勞動教育課程的橫向融合。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思政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外活動以及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勞動+思政”“勞動+專業”“勞動+實訓”等課程教育模式,推動培養勞動復合型人才。
3.以實踐為載體,筑牢勞動教育的內容之魂
勞動教育與人的實踐活動具有高度耦合性。高等教育階段作為由“學生”到“勞動者”的過渡期,這一階段的勞動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勞動理論、勞動功能、勞動類型等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要結合高校學科特點強化具有實用性、綜合性的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實踐活動。首先,構建以“家庭—學校—社區”為范圍的共同體,強化日常生活勞動和勞動技能培訓。一方面家庭和社區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基礎性的生存性勞動,另一方面學校建立勞動技能實訓基地,聘請專業勞動者進學校、進基地,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學生開展技術勞動、智能勞動、創造性勞動等技術培訓。其次,構建以“社團—基地—企業”為特點的勞動教育聯盟,強化生產性勞動。依托這些校外組織對學生進行實地實時實操的勞動實踐教育,讓學生去切實感覺、實地參觀、切身體會、實際操作,全方位增強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實踐能力。最后,構建以“城市—農村—自然”為環繞的勞動教育空間,強化服務性勞動。通過開展“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服務性勞動,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節點、國家的立場上去更深層地把握勞動的價值意蘊。
4.以評價為導向,筑牢勞動教育的效果之魂
勞動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的過程能否回歸勞動本真,對引導勞動教育的目標達成和實施走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堅持評價內容的具象化,它是勞動教育評價目的性與有效性統一的關鍵。將勞動態度、勞動情感、勞動觀念、勞動精神等抽象的、難以把握和測量的隱性內容,具象為具體的勞動表現、勞動行為、勞動習慣、勞動能力等,使評價內容清晰明確、簡繁適中、可感可知、可評可測,讓多元評價主體在實施評價過程中“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做得到”。其次,堅持評價標準多元化,學生作為現實的人具有多維度和多層次的體會和感受,因此,要在堅持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不同學生個體價值實現過程的差異性,以多元價值評價結果全面考核勞動教育成效。再次,堅持評價主體的全員化。包括學校、學生、家庭和其他社會力量在內的評價主體,通過開展對話、合作、協商等方式進行評價,賦予他們在評價活動中的話語權,形成相互制衡、平等對話的共生性評價邏輯,實現從共治到善治的理想狀態,進而提升勞動教育評價的實效性。最后,堅持評價過程動態化。靜態量化的評價往往不能完整反映勞動教育全過程,因此不僅要評價勞動次數、勞動時間、勞動技能等結果性要素,還要關注評價勞動意志、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勞動價值觀等過程性要素,以此起到完整有效的激勵作用。
【作者王堯駿 張志萍,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