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長沙理工大學堅持將立德樹人融入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貫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構建了“思政鑄魂、專業夯基、實踐強能”的育人體系,建筑學院將專業學習與紅色教育的完美融合,用建筑來講述紅色故事,激發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該展品為建筑學院師生按比例復刻的紅色瀟湘系列建筑模型——毛澤東同志故居。
毛澤東同志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鄉韶山村;整體坐南朝北,屬土木結構“凹”字型典型建筑。在這一棟建筑的小閣樓里,在毛澤東同志的帶領下成立了中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時間回到1925年2月6日,毛澤東攜妻兒回到韶山,創辦了農民夜校,發動韶山農民開展革命斗爭,也將共產主義帶到了家鄉。6月中旬的一個晚上,毛澤東在自家的閣樓上,舉行了莊嚴的新黨員入黨宣誓和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第一次會議,韶山進步青年李耿侯、龐叔侃、鐘志申、毛新梅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嚴守秘密,服從紀律。犧牲個人,階級斗爭。努力革命,永不叛黨。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入黨誓詞。
中共韶山支部從此誕生了。毛澤東宣布,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福軒任書記,秘密代號“龐德甫”。中共韶山特別支部一成立,韶山的農民運動為之煥然一新,因為韶山有了領導農民運動的核心與靈魂,因而很快就煥發出巨大的革命能量。從此,農民革命的星星之火,開始在韶山燎原。
1925年8月,毛澤東離開韶山后,中共韶山支部領導韶山人民繼續開展革命斗爭,一浪高過一浪,并迅速輻射到鄰近縣市及福建、廣東、廣西等省份。到1925年底,中共韶山支部的黨員發展到110多人,建立了7個支部,韶山支部隨之升格為中共韶山總支。1927年6月,黨員迅速發展到230多人。黨的組織也迅速遍布以韶山為中心的湘潭、湘鄉、寧鄉三縣邊界地區。然而,1927年“馬日事變”后,韶山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被迫轉入地下。中共韶山支部最早的5位成員,都先后慘遭國民黨殺害,史稱“韶山五杰”。
自建立韶山支部始,直至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韶山從來沒有停止過革命斗爭。在韶山2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有1700多位仁人志士先后獻出了寶貴生命,149位被正式追名為烈士,也正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鑄就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韶山精神。中共韶山支部的誕生,猶如黑夜中的一束星火,沖破沉沉黑暗,照亮韶山大地。它是農民運動的播火者,是工農武裝的主心骨,是頑強抗日的鐵堡壘,也是迎接解放的先鋒隊。薪火相傳敬英雄,敢為人先勇擔當,時代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我們手中,我們定將不忘先輩之初心,砥礪后人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