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收集10萬多個廢舊電池,7次進入社區發放近1000份問卷調研,形成10萬字調查報告......在參加第十屆“挑戰杯”華罡科技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答辯時,中南大學廢舊電池循環公益實踐團隊負責人曹笑稱,建設美麗中國,大學生都有著夢想的方向,而挑戰杯給了他們把夢想變成現實的可能。
自去年12月啟動以來,湖南省100余所高校舉辦了“挑戰杯”校內初賽,累計收到參賽作品5000余件,參與學生人數超過30萬,達到歷年最高峰。
每一個夢想的開始都是艱難的
對于長沙理工大學方程式賽車隊隊長劉澤而言,夢想的開始是艱難的。
“從開始設計、造車到最終趕到上海參賽,所有費用再省也要22萬多元,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把這一大筆錢交給車隊這些完全沒有整車制造經驗的大學生去造一輛賽車,風險是不是也太大了?造不出來怎么辦?這群90后的夢想遭遇現實的種種質疑。
讓車隊成員出乎意料的是,校、院領導都非常支持車隊的想法,于是整整一年的“微型城市長征”開始了:“一早從長沙最南端的云塘校區坐兩個小時公交到星沙的加工廠,晚上6、7點鐘再顛簸兩個小時回校,餓著肚子干一天。最后階段為了趕進度,有的學生晚上就睡在加工廠里”
終于,2012年9月18日,賽車隊自主造出了第一輛車并召開了新車發布會。
長沙理工大學杜榮華教授認為這幾十萬花得值:以前的項目多是一個專業的學生合作,而在這里,電機、汽車制造等五六個學科的同學聚在一起,這種多學科團隊的協同、磨礪與合作,對于拓寬學生知識領域和理解現代工業化而言,是寶貴的體驗和財富。
種子的萌芽離不開政府和高校的培育
“‘挑戰杯’是彰顯大學生科技創新思維、展現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歷來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團湖南省委副書記羅瓊說,為辦好“挑戰杯”競賽,湖南省政府劃撥了專項經費用于競賽的組織和表彰。
省內各方也鼎力支持“挑戰杯”的舉辦:科技廳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經信委協調企業家代表團赴現場觀摩,并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優秀創新項目和企業之間的對接。科技廳和科協將“挑戰杯”競賽納入全民科普計劃的重要項目,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
各高校都組建由專家教授組成的課題項目指導小組,劃撥專項經費用于舉辦校級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資助大學生科技創新重點課題和獎勵優秀獲獎項目,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給予充分保障。
中南大學自2000年開始組織“升華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05年開始每年撥30萬元專款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啟航行動,評選、扶持優秀的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至今已投入數百萬元,支持項目400余項。學校規定,在國家級和省級“挑戰杯”競賽中獲高等級獎項的學生可以獲得免試保送研究生資格。今年的競賽中,學校有近200多項作品參加評審,最終產生15件優秀作品推薦參加省級競賽,并捧得本屆競賽的最高榮譽“挑戰杯”。
一分耕耘收獲一份成長
有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會環境,大學生自主創新潛力和研究熱情被充分激發。
在湖南商學院,大學生課題組將目光聚焦在“城市天使——環衛工”的身上。
自2011年5月以來課題組對湖南省汨羅市等9個縣市區環衛工人生存現狀進行實地調研,調查政府環衛管理部門10個,環衛用工企業50余家,采訪環衛工人300余人,采集調查問卷1000余份。
這群用腳步丈量夢想的90后在長達兩年的實地調研中,曾多次與環衛部門、環衛用工企業、環衛工人進行直接訪談并進行調查。他們還采訪了環境衛生管理部門、物業公司等,從不同層面了解環衛工人實際情況,最終形成涵蓋實地調查、現象分析、解決建議等方面的調查報告,為有關部門保障這群“城市天使”的利益提供了參考。
除了關注弱勢群體,生態環保也是學生們目光聚集之處。
“一次乘公交車途經湘江,我們發現沿岸裸露的河灘土上種植著許多蔬菜,心里不禁泛起一陣擔憂。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十分嚴重。沿岸農民種的蔬菜能吃嗎?”團隊負責人徐凱薇說道。
在實地考察后,4個女生組成一隊,于2011年暑假期間,在長沙湘江一橋、株洲冶煉廠、湘潭竹埠港等地采集土壤和蔬菜樣本,對其中重金屬的含量進行風險評價。
其調研論文表明:湘江邊上土壤和蔬菜均存在嚴重的鎘超標現象。而從實驗分析得知,蔬菜品種不同,對Cd的富集能力也不同,因而使Cd含量不同。其中,茄子、空心菜、豆角、紫蘇、莧菜、萵筍、紅薯葉中Cd含量均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值,種植長沙辣椒土壤中含鎘量最高,種植株洲長豆角土壤中鎘含量最低。
實驗數據表明,蔬菜中重金屬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這顯示湘江退水后河灘土壤不適合種植蔬菜,食用這些蔬菜對人體健康存在一定潛在風險。
徐凱薇告知,團隊在采集樣本時,當地農民都很熱情,并積極配合,但是他們對這方面的知識幾乎為零。因此,對農民普及生態方面的知識,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眼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在終審決賽期間,湖南科技大學的項目《印制電路板微鉆孔用吸熱與潤滑型鋁基蓋板》與煙臺天奕電子有限公司現場簽訂3000萬元成果轉化協議。加上另外5個項目,簽約金額高達6000余萬元,還有20余件作品與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實現湖南省“挑戰杯”競賽成果轉化歷史性的突破。
“我們期待學生們的項目實現‘作品-產品-商品’的三級跳。”羅瓊認為,學生不僅要“眼望星空”,參與高精尖的科研項目研究,還要“腳踏實地”,能夠將作品投產,“今年的實用性創新項目就非常不錯,既結合了湖南省地方特色,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又推動了產學研合作。”
湘潭大學的參賽項目氣動蓮子剝殼機便是代表之一。
湘蓮是全國四大名蓮之一。湖南湘潭市是中國湘蓮之鄉,也是全國蓮子加工貿易的集散地。全市湘蓮種植面積超過6000公頃,相關從業人員近10萬人,每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
但傳統機器剝蓮子殼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對蓮子產品產出效率有著重大的影響。
湘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團隊開始嘗試“發明一種不要分級且不產生刀花的新剝殼方法”。指導老師馬秋成教授啟發學生要實現這一功能必須保證剝殼力不隨蓮子大小變化,由此提出了氣動蓮子剝殼機的新發明。
經過師生的不懈努力,氣動蓮子剝殼機第一臺樣機在2012年9月誕生。這一技術具有不需篩選分級、不損傷蓮仁的工藝特點,既提高了產品加工質量,還降低了加工損耗,同時還省去了蓮子篩選分級和蓮子分級保管等工作,頗受評委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