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晚,我校校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委員、工程總監張勁文教授受邀參加了研究生院主辦的第十四屆研究生博力學術論壇,作了題為“知行合一:超級工程筑夢之道”的報告。1000余名師生聆聽了報告。
從港珠澳大橋的總體策劃到具體實施,從項目管理到創新實踐,從工程學到管理哲學,從大學求學經歷到參與大橋建設的十五載春秋,張勁文以翔實的數據、鮮活的事例、深邃的哲思、真摯的情懷,向聽眾們展示了一座鮮活的、灌注著中國人民智慧與志氣的港珠澳大橋,展示了中國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的巨大飛躍。張勁文認為,一名卓越的工程師在具備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同時,應當還需要有資源整合、思辨、審美的能力和人文關懷。他指出,“工程的成敗取決于人對世界的理解程度,而工程的高度取決于人格的高度。”對工程管理的認識到實踐是一個登高望遠到腳踏實地的過程,是一個從確定目標到建好數學模型的過程。他認為,想要把一項工程做到極致,應該慢慢形成大工程觀的概念,即跳出系統,用心建設。他激勵長理學子要傳承我校“鋪路石”精神、“工匠”精神、“拓荒”精神,要不斷追求卓越,樹立中國的管理者、工程師要做世界上最好工程的目標。隨后,張勁文認真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關于港珠澳大橋的好奇與疑惑。報告結束后,在場的研究生深受觸動。土木學院研究生彭安銀說“我為自己是一名長理人而感到無比自豪,通過本次報告,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嚴謹認真的態度、詳細周密的計劃、精誠通力的合作;我們要做工程界的思考者、踐行者、而不是盲從者。”
張勁文為我校92級本科,96級碩士研究生校友,博士師從我校張起森教授。他坦言他的成長有著深深的長理印記,在校期間每位老師都給予了自己最無私的指導和關心,讀研期間,因為自己研究方向的問題,鄭健龍院士曾“一對一”給自己上過專業課,畢業后張起森教授還多次到工作單位實地指導,激勵他要“敢于創新,完成超越”,碩士研究生導師顏東煌教授要求他“嚴謹治學、謙虛謹慎”,張勁文都始終銘記于心,時常自勉。在自己人生抉擇的重大時期和工作面臨困難時,也是母校給予了自己最大的支持。11月5日下午,剛回母校,他就逐一拜訪了每位老師。
張勁文教授于2004年起全程參與港珠澳大橋前期立項和主體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策劃并構建了項目管理規劃大綱及QHSE管理體系,創新了島隧工程、橋梁工程、交通工程的工程管理模式,推行嚴格履約下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生產流程和工裝設備的全面升級實現產品升級,他創造性地構建了許多保障大橋規范高效運作的規劃、模式和制度,提出的建立大橋施工總營地這一模式為國內大型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了借鑒;提出用流水線的作業方式,按照“大型化、工廠化、預制化、裝配化”的設計施工理念,促成了全球第一條鋼結構板單元自動化示范生產線的誕生,為港珠澳大橋建成為新時代的標志性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第十屆中國公路青年科技獎” ,多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港珠澳大橋歷經6年前期設計、9年建設,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全長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這是中國橋梁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超級工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堪稱世界交通建設史上的新標桿。10月23日,大橋正式開通,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我校有百余名校友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
(文/喻玲 劉亞輝 圖/劉亞輝 審/管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