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科學社會史暨第五屆中國工程史學術研討會在我校云塘校區舉行
6月17-18日,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工程史專業委員會、長沙理工大學共同舉辦,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技哲學與科技倫理治理創新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哲學系承辦的第四屆科學社會史暨第五屆中國工程史學術研討會在我校云塘校區舉行。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東華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太原科技大學、海南師范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南華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原工學院、菏澤學院、長沙理工大學,以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及研究生濟濟一堂,共同參與了本屆大會。
本屆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由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陳萬球教授主持,《自然辯證法通訊》副主編王大明教授、我校副校長蔣璟萍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工程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二中教授分別致辭。
王大明教授指出,我國科學社會史與工程史有豐富的內容可以挖掘,科學社會史與工程史學術會議的持續舉辦對我國經濟建設、學術建設有積極意義;蔣璟萍副校長代表我校黨政領導班子對參加會議的各位來賓表示熱情的歡迎與衷心的感謝,她簡要介紹了我校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學院近年來快速發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希望各位專家學者能夠常來我校指導交流,支持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發展;劉二中教授指出,在新時代,我國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偉大的工程實踐,我國的工程史研究“未來可期”。
6月17日上午進行大會主旨報告,由東華大學楊小明教授、長沙理工大學蔣顯榮教授分階段主持。中國科學院大學劉二中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晶金博士、長沙理工大學陳萬球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戴吾三教授、北京科技大學熊衛民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梁軍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涂良川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治立教授等分別圍繞“行星工程探索的回顧與展望”“中國航天工程:發展階段、創新模式及現代意義”“人工智能的敏捷治理”“工業遺產融于中國工業史教學的探討”“十三陵水庫建設及其影響”“抗戰時期‘工合運動’的發展特征及歷史意義”“數碼物‘去物化’的唯物主義敘事”“貝爾納科技創新可持續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等主題進行了主旨報告。
17日下午是分會場報告交流。長沙理工大學廖苗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吳培熠助理教授先后主持了第一分會場上下半場的報告,學者們圍繞“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技術體系的綠色生態理念”“醫用X射線技術在近代中國的傳入與接受”“海南日曬制鹽‘活化石’——從千年古鹽田到新時代鶯歌海鹽場”等主題進行了討論交流,北京科技大學熊衛民教授、太原科技大學楊常偉副教授分別對報告人的報告進行了點評。江蘇科技大學郭昭昭教授、西北大學路中康副教授先后主持了第二分會場上下半場的報告,學者們圍繞“近代建筑師與中國建筑學現代轉型”“從班墨殊異看中國古代工匠傳統的兩條進路”“蘇聯專家與北京電子管廠的建設研究”等主題進行了討論交流,清華大學游戰洪副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梁軍教授分別對報告人的報告進行了點評。
18日上午是大會主旨報告,由天津大學陳印政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成智教授分階段主持。《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王大明教授、東華大學楊小明教授、清華大學游戰洪副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劉克明副教授、江蘇科技大學郭昭昭教授、河南科技大學劉鴻亮教授、天津大學陳印政副教授分別圍繞“英國泰河大橋修建與坍塌始末”“火還是藥:曹煥文與火藥史研究范式的轉換”“清華大學建設屏蔽試驗堆的工程技術創新方法”“楚國技術思想的研究及其進展”“新中國船舶工業史料整理的思考與體會”“鴉片戰爭時期侵華英軍‘船堅炮利’數據之系統性研究”“工程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礦冶高等教育研究”等主題進行了主旨報告。
內蒙古師范大學段海龍教授主持了會議閉幕式。新一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工程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大明教授致閉幕詞。王教授指出,本屆學術研討會參會單位眾多,大家為了共同目標、學術繁榮相聚在一起,暢所欲言交流學術,年輕一輩得到了鍛煉與成長,將會為我國工程史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圖/文貴全 文/文貴全 審/陳萬球)
上一條:趙德宗:Efficient, Safe, Trustworthy and Causal Autonomous Systems 下一條:盧冠楠:橋梁施工技術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