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多年來,我校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創新科技服務模式、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拓展科技服務職能與領域,一批批科技實踐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直接推動著學校的科研與科技服務向著高層次、大規模的方向發展,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 “金橋”教授李文健就是其中的代表。他30年如一日致力于棘腹蛙研究,以對教學實踐與科技服務事業的真誠熱愛和默默付出,摘取了累累碩果,贏得了廣泛贊譽。 李文健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科技服務大有可為,也必大有作為!在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我校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征程中,我們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再接再厲,為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務,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奉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他是中國技術市場最高獎———金橋獎2013年“先進個人”得主。但他很低調——
他三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棘腹蛙人工生態養殖研究,榮獲金橋獎后,他卻不事張揚,謙虛地表示只是“玩”出了心得;
他多次被點名擔任省級科技特派員,他的手機幾乎成了科技服務熱線,但他不厭其煩,從來是有求必應,盡心盡力開展科技服務;
他先后開課18門,是全國優秀教師,有機會做院領導,但他表示最喜歡的還是當班主任,被老伴戲稱為不折不扣的“老古董”……
他就是我校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即將退休的老教授李文健。
不事張揚的“金橋獎”得主
“金橋獎是中國技術市場領域的最高獎項,也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有益補充。”化學學院院長程云輝說起獲得2013年第六屆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先進個人”得主李文健教授時,難掩高興、驕傲之情。 但李文健覺得這沒什么可張揚的。他只是謙虛地笑笑:就是覺得“好玩”、“有意思”。 事實上,一開始并不好玩。 李文健1981年大學畢業時還從未接觸過棘腹蛙(俗名石蛙),對于這種蛙的生活習性更是一無所知。在當時一位老教授的介紹下,正在尋找研究方向的他開始著手研究棘腹蛙。 他買來100多條棘腹蛙蝌蚪,用水族箱裝著養在家里,近距離研究這種蛙的習性。那時候的水族箱不像現在的這么大,一不留神就會有棘腹蛙跳出箱子蹦得滿屋子都是。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他的老伴熊老師有些小“牢騷”,“我跟著他,年輕時可吃了不少苦喲。”有一天深夜3點了,熊老師睡得正熟,突然被李文健搖醒,說要陪他去找蛙。“那只蛙一蹦一蹦的,直沖著學校的湖里跳去,哪里還能找得回來?!” 為了能準確撐握棘腹蛙的繁殖規律,拍攝該蛙早期胚胎發育中卵細胞分裂的全部過程,“他一分鐘也不愿離開,在實驗室一干就是3年!陪我逛街?那是奢望了。”看著如此“倔強”李文健,熊老師表示又好氣又好笑。 其實,在李文健之前已有不少同行進行過類似研究,但由于棘腹蛙人工養殖對水質條件、溫度與濕度、餌料種類等有嚴格的要求,所以當時湖南農大、華中農大等學校的同行都因難以攻克技術瓶頸問題而在研究中途放棄了。李文健卻舍不得這塊“硬骨頭”,“一定要腳踏實地,搞出特色來。” 這樣一堅持,就是30年。張建云老師曾多次跟李文健一起到石蛙養殖基地去調研,回憶起當年的辛苦,他連說了幾個“沒想到”。養殖基地一般都在山區,條件艱苦,“沒想到他能一住就是半個月”,“別的不說,光蚊子就比城里的大,我都受不了,沒想到他連一句抱怨都沒有”,“為了掌握棘腹蛙的繁養規律,熬夜是經常的事,沒想到他也陪著我們年輕人一起熬”。 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李文健主持研究的《湘西棘腹蛙人工繁殖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外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并獲得湖南省科技廳和教育委員會的科技進步獎;他在棘腹蛙工程化生態養殖產業化方面形成了系統的核心技術,并解決了當前國內石蛙人工生態養殖的水源選擇與水環境控制技術、石蛙生態養殖池的設計及石蛙人工餌料配方與制做等3項瓶頸技術問題;近年來石蛙人工養殖技術已在湖南、福建、江西、云南和貴州等省的山區推廣,并建立了多個石蛙工程化安全養殖新技術與示范基地,其中有4個合作研究和技術推廣單位近2年創產值超過1680萬元,實現盈利約1000萬元。 目前,國內人工養殖與利用的石蛙物種有棘腹蛙、棘胸蛙和雙團棘胸蛙,李文健主要研究的是湘西棘腹蛙的人工養殖。但由于他在棘腹蛙人工養殖技術上掌握得比較成熟和系統,這些技術也適用于 棘胸蛙和雙團棘胸蛙的人工養殖,因此,如今全國不論是棘腹蛙還是棘胸蛙養殖戶都致電向他咨詢技術問題。 即使有了這么多成果,李文健依然低調。得知領導和同事們對他的獲獎很高興,他卻覺得并沒什么特別,“只要堅持去做,誰都可能拿獎。”
有求必應的“科技特派員”
任教30多年來,李文健一直忙著奔走在學校、養殖基地之間。 一提到李文健,湖南省宜章樂水養雞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沒有不認識他的, “沒見過這樣的省級科技特派員,一點架子也沒有,把我們農民當兄弟一樣。” 該合作社剛剛成立的時候,由于缺乏經驗和技術指導,投入的雞苗還沒長大就因病夭折。看到這種情況,李文健感到很心疼。 那時的李文健還不是該社的科技特派員,他頻繁地往那里跑,每次一呆就是六七天,只是單純的為了把自己的所學所研付于實踐。他自告奮勇地帶著社員們下雞棚了解情況,從給雞打疫苗、改良飼料配方,到合作社的雞棚整改、分區養殖、發展規劃,他都事無巨細一一指導。社員們為他耐心而細致的指導而感動,專門向縣、市兩級組織部門申請,聘請李文健為該社的省級科技特派員。“我們打算還要繼續申請。像李教授這樣的省級科技特派員太難得了,他是真心真意的為了我們做大做強而動腦筋、想辦法。”該社的理事長王水生說。 2001年至今,李文健受湖南省科技廳、科協和教育廳的邀請,先后到湘潭、平江、瀏陽、郴州、婁底及衡山等地給當地農民朋友講授豬、雞、鴨及特種經濟動物人工養殖新技術,解決多項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目前,已被湖南省委組織部選派為2家專業經營動物生態養殖公司和合作社的科技特派員,4家農村專業合作社和經營特種動物養殖公司的科技顧問。 有人戲言,李文健不是在養殖現場指導,就是在“遠程指導”的線上。隨著網絡通信的發展和電腦的普及,不少農民都通過QQ、視頻、電子郵箱等方式,向他咨詢養殖、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他都是有求必應,他的手機幾乎成了技術咨詢熱線。 有一次,一位老鄉通過網絡聯系上他,說按他給的飼料配方投放了飼料,但是雞吃了以后出現異常現象。李文健讓這位老鄉把雞的反應、飼料的樣子都拍照傳給他。他一看就發現了問題:“你是不是偷偷改過配方?”這位老鄉不好意思地表示確實是為了節約成本私自改動配方,沒想到引起了雞的不適。 像這樣幫助農民遠程解決問題的事情對李文健來說很平常。數年來,他養過石蛙、大鯢(娃娃魚)、藍孔雀、豬、雞、鴨、泥鰍,種植過獼猴桃,因此,他對這些種養過的動、植物品種了如指掌。 當年為了種好獼猴桃,李文健特地從山區買來野生獼猴桃,從獼猴桃的采果、選籽、播種、澆水、施肥,到嫁接、定植、掛果、果樹修剪等他都親力親為。在獼猴桃種植技術成熟推廣運用時,老鄉們看著一個大學教授自己動手嫁接,都覺得不可思議,“一個讀書人干農活比我們種地的干得還要好,還要快!” 李文健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個“教學與科技的實踐專家”。在他看來,如果不親自參與生產實踐,是很難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推廣的。
不折不扣的“老古董”
相對于在科研和教學方面的執著,李文健對世人大多追求的錢和權卻看得很淡。早在1992年,他就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1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5年榮獲學校首屆“師德標兵”稱號。學校領導表示希望他能擔任院系領導職務,他謝絕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就只想當一名普通的老師,做好自己的教學科研實踐。” 李文健不愿意當院系領導,但對“班主任”情有獨鐘。 生物工程02-1班的學生在大三時思想較混亂,各方面工作得不到學生的配合。但這是生物工程專業第一屆本科學生,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僅會影響學生前途,也會對專業的合格評估產生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李文健主動請纓擔任該班班主任。他堅持開班會、下寢室、隨班聽課,與學生談心、與學生家長聯系,共同解決學生思想和實際問題,用各種手段打開學生的心門。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該班班風明顯好轉,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很高。畢業時,該班被評為校級優秀班級,16位學生光榮入黨,9位學生考上研究生。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李文健主講過的課程達18門。“知識淵博,博學多才,不愧為我們學校的老教授。”這是摘自我校教學質量網上評估系統中學生給他的評語。現在即將退休,他依然以教學為樂,堅持為本科生上課。 李文健不但全心全意地教育學生,還毫無保留地幫助年輕老師。張建云曾和他一起為藝術學院的學生上環境生態學課程,為了讓張老師上好課,李文健主動借出自己的教案。從這些教案里,年輕的張建云看到了一個老教授的認真與嚴謹:“全是按他自己思路寫的,旁征博引,重點突出,難怪他的課上得那么好。” 但在他的愛人熊老師眼里,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古董”。“連職稱評選表格都是我幫他填寫的。當時他在出差,那時網絡又不發達,家里也沒電話。我提醒他時,他還說急什么咯,你說氣人啵?!”“學校每年的評獎、評優,對于老師們來說,無疑是一項榮譽,但是他的習慣是不主動填報,把機會讓給其他有需要的年輕老師。”熊老師還常常埋怨李文健與學生、年輕老師、農民的相處時間比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 李文健經常被省里有關部門邀請去參加“科技三下鄉”活動。他給農民上課、做技術指導常常是免費的,為了方便跑農村,他還專門買了臺車。這臺車也經常被課題組同事挪去“私車公用”。 面對老伴的嗔怪,李文健理了理兩鬢的白發,笑著說:“我只是專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人這一輩子只要做成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如果我們學校的每位教授、博士都專注于做好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實踐,那么我們學校的辦學實力會越來越強,對社會和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

圖為李文健(左)在湖南攸縣與當地村支書野外考察石蛙生長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