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山里來,你嘗盡了生活疾苦。用知識照亮人間,你為貧寒子弟插上翅膀……一代領一代,你曾是無助的他們,他們終將成為有為的你。”近日,2020年度“感動湖南”人物評選結果揭曉,我校經管學院教授陽立高入選。
這位從大山深處走出的農民的兒子,現在已是一名博學睿智的學者。在堅持教書育人的同時,他每年資助十余名貧困學子完成學業。
“對于許多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孩子來說,唯有讀書能改變命運,”陽立高說,“我希望自己能幫他們抓住這把改變命運的鑰匙。”
正如頒獎辭中所說的那樣:“灼灼赤子心,煌煌向善行。”陽立高從未忘記自己的根,他將師者的大愛融入自己教育事業的方方面面。

大山深處走出的博士
上世紀70年代末,陽立高出生于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的一個小山村。隆回縣是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住在大山里的陽立高一家更是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
和當時農村大部分父母不一樣的是,陽立高的父母格外重視家中四個孩子的教育,“只要有條件就要供娃娃上學,砸鍋賣鐵也要上。”在父母的教導下,陽家的四個兄弟姐妹都很爭氣。
在家中排行老幺的陽立高,從小在父母和兄姐的疼愛中長大。天資聰穎的他最初并沒有將所有心思都集中在學業上,直到初一下學期,一張30多分的英語試卷被班主任帶到了家里,從來不打罵孩子的父親第一次打了陽立高,他這才意識到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之高。
從那以后,陽立高痛下決心,要好好學習,立下了“一定要考上最好中專”的目標。“當時,考上中專對于我們農村孩子來說,就意味著能分配工作,就是鯉魚躍龍門。我也沒想到,后面的求學之路還很長。”陽立高笑著說。
少年陽立高志氣凌云,行動力也非同一般。父母發現,立高的床頭多了一份學習計劃表,去放牛時他會帶上書本,晚上全家人都睡了,他的燈總是還亮著。愛好數理化科目的他還熱衷于做實驗、搞小發明,甚至寫信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介紹自己發明的“磁動機”“氫氧機”……漸漸地,村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陽家的四小子學習努力、成績優異。
1994年,陽立高以數理化滿分、總分全縣前幾的好成績考上了當時的邵陽市農業學校。讀了中專后,他接觸的優秀同學更多、視野也更廣,很快便發覺中專生已經無法很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中專第一年我就樹立了要拿到自考專科、本科文憑的目標,第二年就決定今后一定要考研。”中專四年,陽立高背過的書堆起來有1米多高,通過了40多門考試,畢業時拿到了中專、大專和本科三個文憑。
中專畢業后,陽立高被分配到一所中學擔任老師,由于教學方法新穎,他的課堂很受學生喜愛,所教班級數學、英語科目綜合分多次名例全校第一、學區第一。但即便事業順風順水,陽立高也從未放棄心中的考研夢想——他利用一切業余時間備考。2004年8月,陽立高決定背水一戰,辭掉了穩定的工作,來到湖南大學租房沖刺考研。在做了400多套考研真題和模擬題之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
就這樣,陽立高從承載兒時夢想的大山里出發,一路從小學、初中、中專讀到了研究生。讀研考博期間,他沒有給家里增添任何負擔,一直靠做家教來填補自己的經濟支出。拿到湖南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感覺像是做夢,又無比真實,“感謝貧困讓我更勇敢,感謝大山讓我更堅強。”
為貧困學子插上夢想翅膀
雖然順利實現自己的求學夢,也一直從事著自己喜愛的教育工作,陽立高還是有一個巨大的遺憾。
年少時,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實在有限,陽立高的大哥和兩位姐姐初中畢業后都沒有再讀書,而是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陽立高因為年齡最小,成為家中唯一堅持完成學業的孩子。
“哥哥姐姐如果當時沒有放棄學業,今天的成就可能比我更高。”陽立高始終銘記兄姐為自己做出的犧牲,并盡力報答他們。同時他也看到,有太多和哥哥姐姐一樣聰慧又刻苦的學生因為家庭條件限制,不得不告別學校,在小村莊里重復著父輩的命運。他決心做些什么,來改變這樣的現象。
基于讀研期間豐富的家教、補習班經驗,陽立高創辦了一所培訓學校,在倡導“學中樂、樂中學,快樂學習”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同時,他開始資助那些品學兼優卻家庭困難的學生。
“這是周馨玉,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這是張興義,這孩子專業成績特別好,現在中央美術學院讀大三了……”他向記者一個一個介紹著近些年來資助過的學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陽立高口中的學生張興義來自甘肅農村,因為熱愛美術,曾立志“非央美不讀”。在遇到陽立高之前,他已經連續三年高考失利,備受打擊,經濟上和學業上的雙重壓力讓他經常喘不過氣。
細心的陽立高發現了這名學生極高的美術天賦,也欣賞他的志氣。他主動找到張興義,資助了他兩萬多元學費。
“經濟壓力小了,我身上的擔子就輕了一半,”張興義說,“并且在陽老師這里學習,我們有周密科學的計劃,學習效率高了,分數一下就提上來了。”越學越得心應手的他,最終如愿以償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
和張興義情況類似的學生還有正在讀高三的陳重霖,她家中有兩個年幼的弟妹,父母靠著在工地上背水泥得來的微薄收入養家糊口。陳重霖愛好音樂,進入高中后,作為音樂藝術生的她學費劇增,給原本就困難的家庭帶來了更沉重的負擔。看著為學費發愁的父母,陳重霖偷偷跑去奶茶店打工,想就此放棄學業。
陽立高得知情況后,立即勸回陳重霖,并負擔了她4萬多元的學費和生活費,“小姑娘有想法、有毅力,又肯學,是個好苗子,千萬不要放棄。”
在陽立高的鼓勵下,陳重霖重返學校并樹立了學習目標:“我要考師范大學,做一名像陽老師那樣的老師,去幫助上學有困難的孩子。”
開辦培訓學校以來,陽立高已經對近百名學生進行學費全免或半免。去年,為了致敬“最美逆行者”,他對湖南援鄂一線工作人員子女就學免去學雜費和生活住宿費等一切費用。高考結束后,他又為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開設“圓夢班”,學雜費全免,助力他們沖刺清華、北大等頂級名校。
為了幫助更多農村學子追夢圓夢,陽立高還成立了助學團隊,每年出資百萬,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山區鄉鎮建立“追夢室”,為學生們添置書籍、桌椅、學習設備等;同時,他堅持每年為鄉村學生組織一次“追夢之旅”,帶領他們感受大城市氣息、感受名校學習氛圍。
做好教育這份良心事業
經濟學博士后、大學教授、“湖湘學者”、成功創業者……在眾多身份和社會角色中,陽立高一直保持著很好的平衡。
他在經管學院擔任《國際貿易理論》《中國對外貿易概論》《國際經濟學》等課程教學,課堂生動活潑,廣受學生歡迎。“陽老師的課堂條理清晰、邏輯分明,在課上我們總能接觸到最新的經濟學案例,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理論。”經管學院國貿1901班學生譚斌是陽立高的“超級粉絲”,在她眼里,陽老師身上有一種大度、灑脫的氣質,總是能用自己的正能量故事感染和引領學生。
陽立高認為,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了解這個社會和時代到底需要什么,成為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所以他會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進行針對性的引導,以案例剖析經濟學。為了給每堂課的理論知識配備最適合的案例,達到最好的課堂效果,他幾乎很少在周末或節假日休息,始終忘我工作。
在學術研究上,陽立高立足于破除現有教育弊端,研究如何高效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并取得了突出成果。他的系列論文《勞動力供給變化影響制造業結構優化的理論、實證與政策研究》獲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他是科研高手、教學能手,是一位真正有情懷、講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院黨委書記王宏這樣評價陽立高。
創辦培訓學校,也是陽立高在高校教學科研工作之余,將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好地付諸實踐的一種方式。曾做過中學教師的他,深刻體會過“填鴨式教育”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他希望在自己的基礎教育教學中,能夠精準對焦學生,用最簡單的方法教學,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最終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自2017年以來,他的培訓學校每年本科上線率超過90%,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頂尖學府。
陽立高的愛人也深受他教育情懷和拼搏精神的影響,放棄了自己的工作來全力輔助他的事業,“老陽是一個勤奮、上進、事業心極強的人,他憑良心做事,用智慧育人。這也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教育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也是一份良心事業,承載的是一個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陽立高說,“學生永遠是教育的主角,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校教育,我會始終以學生為本,做好這份良心事業。”(記者 劉飄逸 伍佩楨 攝影 李泰儒)
來源:《長沙理工大學報》 期次:第5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