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15年來,她懷著對學生和教育事業的一片熱忱,在三尺講臺敬業奉獻、勤懇耕耘,收獲了累累碩果。對待學生,她是循循善誘的領航人;對待教學,她是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她始終謹記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愛書寫著自己的教育夢想——她是我校2020年度優秀教學貢獻獎獲得者、數統學院王芳老師。

“要時時刻刻將學生放在心里”
上小學時,王芳最崇拜的人就是她的班主任。在她看來,身為鄉村教師的班主任能歌善舞,知識面又廣,而且對同學們有問必答。初中時,她因家境貧寒買不起太多學習資料,老師便將一整套參考書塞給了她,還幫她找到了一個勤工儉學的機會,讓她可以安心學習……求學路上遇到的良師,讓成為一位人民教師的夢想在王芳心里扎下了根,也讓她的人生規劃漸漸清晰起來。
為了實現當老師的夢想,王芳一直默默努力、不停趕路。讀研期間,她就有意識地摸索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驗,在閑暇時主動尋找機會在一些職業院校教學授課。畢業那年,學校計劃培養一部分優秀研究生成為青年教師,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校。
年少時從老師那里獲得的關愛與溫暖,讓王芳時時刻刻牢記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她說:“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要時時刻刻將學生放在心里。”
在數統學院數學1902班學生夏依旦·玉山心里,王芳是“像媽媽一樣的存在”。作為1902班班主任,她給予了同學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得知夏依旦是新疆學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王芳每周都會特地詢問她的學習情況和生活狀況,再為她提出針對性的成長建議。去年下半年,夏依旦由于疫情未能按時返校,無法參加開學考試,王芳為她跑前跑后與學院溝通,及時辦理了緩考手續。
“王芳老師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關心,一旦發現哪位同學的哪一門科目落后了,她就會立馬聯系任課老師和‘學霸’同學幫他們補課。”夏依旦說。王芳自己為學生們“開小灶”補的課,已經不下100節,她還建了40多個答疑群為同學們實時解惑。在王芳和不少學生的微信、QQ聊天界面,密密麻麻滿是關于知識點的講解,以及對他們學習上、生活上的諄諄教導。
從教多年,王芳一直關注著班級里的困難學生,也花了不少心思幫他們解決難題。她先后幫扶困難學生徐雪楓、苗富等考入中國科學院等院所,幫助學生胡頌楊等順利就業。每逢節假日,她總能收到這些學生們發來的祝福信息,“對學生的每一份付出,他們都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王芳認為,自己的付出“特別值”。
“教學的道路永無止境”
王芳清晰記得自己15年前第一次走上講臺講課的情景,“為了上好第一堂課,我足足準備了一個月,試講了無數遍,但真正講課時還是緊張得有些結巴。”也因此,在此后的教學生涯中,王芳一直花費大量精力在備課上,就算現在對教學內容已經爛熟于心,她還會每天挪出3小時備課,“我從來不講沒有準備的課。”
數學專業課程嚴謹深奧、抽象難懂,這讓主講《高等數學》《常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線性代數》等多門課程的王芳深刻感受到“教學的道路永無止境”。“當老師以后我才發現,想要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因此,她先后前往中南大學、中山大學深造。
作為數統學院教師,王芳承擔了學校不同學院數學公共課的教學。她堅持因材施教,在每學期第一堂課前厘清所教班級的專業背景、培養特色及培養方向,根據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需求來設計課程,“對于許多理工科學生來說,數學是一個非?;A、應用非常廣泛的工具,我希望我的課能讓這個工具更好地為每個學生的專業服務。”
王芳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課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分外重視與同學們的互動。“王老師講課時細致透徹,而且總是密切關注著課上同學們的參與度,把開小差的同學及時拉回課堂。”國際學院電氣2004班的殷郭宇說。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王芳在教學中積極創新,利用線上平臺輔助教學。四年前,她被選中參與建設湖南省高等數學名師網絡空間課堂,但考慮到學生不方便進入這個平臺學習,她開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學習通”平臺錄制慕課。
《復變函數和積分變換》是王芳主導建設的慕課,這里不僅有全套視頻課程供學生預習復習,還包含覆蓋所有習題的講解視頻,師生也可以利用慕課平臺進行討論。如今,課程上線已有一年多,王芳還在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更新線上教學資源,錄制了200多個微視頻供同學們自主學習。不少學生都笑稱:“現在學《復變函數和積分變換》這門課,完全可以實現‘哪里不會點哪里’的理想效果。”
在教學中傾注的大量心血也讓王芳收獲了滿滿榮譽。她先后獲得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湖南省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華中賽區微課競賽一等獎等獎項,還被評為湖南省教育系統“芙蓉百崗明星”、湖南省“我最喜愛的青年教師”。
“堅持是對初心最好的詮釋”
“外柔內剛”,是身邊同事和學生對王芳的一致評價。在她纖細柔弱的外表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支撐她渡過一切難關。
這巨大能量的源頭,是王芳從兒時起便深植于內心的教師夢想,也是她作為一名教師黨員堅定不移的立德樹人信念。
2007年,王芳步入婚姻,也迎來了腹中第一個小生命。彼時正是王芳教學工作任務最繁重的時候,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她依然保持高負荷工作。在一天連上六節課后,王芳因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胎兒已經停育。巨大的悲傷之下,她仍選擇繼續堅守崗位,“不能因為我個人的原因,讓同學們落下了課程。”從那以后,為了加強體能,她有空就會去爬山、跑步,爭取以更好的姿態走上講臺。
2017年,王芳接到公派留學的通知,那時她的父親剛剛過世。父親是王芳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身為黨員的他一直教導王芳:“作為老師,就應當言傳身教、終身學習,才能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即使在病重時,父親也不希望王芳因為照顧自己而耽誤工作。
深受父親影響的王芳明白:“唯有堅持是對初心最好的詮釋。”她化悲痛為力量,帶著兩個孩子踏上了留學之路,在公派留學期間與合作導師共同撰寫科研論文10余篇。至今,她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中國博士后基金一等資助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收錄12篇。
王芳說:“因為愛學生、愛課堂,我把這一路的酸甜苦辣都視為最珍貴的回憶,也是這些經歷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我能堅持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學生記者 張宇萍 馮子奕 李汶潔)
來源:《長沙理工大學報》 期次:第5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