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化凝聚的民族就是烏合之眾,一盤散沙。在當前國際文化交流頻繁的情況下,如何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避免文化迷失?”新學期第一個周五下午,金盆嶺校區12號教學樓里,一群大一學生正在上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明海老師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在這堂以“弘揚中國精神”為主題的課上,同學們的思考被一個又一個關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激活,他們積極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思政課要上得好,不是靠說教,而是靠各種潛移默化的引導,最終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張明海說。在近十年的思政教學生涯中,他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為學生上好“有趣有料”的思政課
張明海的思政課,顛覆了許多大學生腦海中“思政課都很枯燥無味”的認識。他很少拿著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堅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上課。
上“有趣”的思政課,張明海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學習。
本學期,他為學生們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業,作業的要求和形式都讓學生們耳目一新:“收集并熟讀關于英雄人物、身邊好人的先進事跡報道,并在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公開評論轉發,不少于20次。”
自從收到這項作業任務,21級新聞卓越班的劉芯宇就密切關注著社會上的正能量新聞,她說:“以前看到好人好事新聞,我都是粗略瀏覽一下。張老師布置的作業讓我第一次認認真真地關注這些平凡人物的閃光事跡,并且深刻思考他們的動因,真正去理解我們一直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究竟是什么。”
除了在教學方法上創新,張明海也特別注重因材施教,對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不一樣的教案。
對于交通、土木學院的同學,張明海要求他們關注港珠澳大橋、南海島礁等超級工程,理解“工程報國”四個字背后蘊含的深意;對于藝術學院的同學,張明海則布置他們觀看《輝煌中國》紀錄片、去李自健美術館看南京大屠殺油畫,思考藝術作品中折射出來的大國崛起進程……張明海始終認為,社會生活是“大思政課”最豐富的資源、最鮮活的素材,他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從而讓思政教育更加生動,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現實。
上“有料”的思政課,張明海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汲取精華,充實大學生的心靈和大腦。
為了加強思政課的深度與廣度,張明海廣泛涉獵歷史、哲學、社會、經濟、法律、心理、教育等人文社科專業的理論和知識,同時積極了解自然科學、交叉學科的前沿知識,不斷調整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
課堂上,他引經據典,洞察歷史,針砭時弊,從不傳達干巴巴的理論知識,而是將內容切實地講授、深刻地啟發。古今中外的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成為他講思政課的案例素材。他說:“思政課教學,需要從理論闡釋、問題導向與情感共鳴三個維度來把握。”為了讓更多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他每每舉出案例后,都會讓每一排學生各派出一位代表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在一來一往的深刻剖析中,他不斷引導學生的三觀向“善”、向“正”發展。
張明海讓學生們領略到了思政課的魅力,他的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踐也受到了湖南日報、湖南衛視、湖南教育電視臺等媒體的專題報道。他的教學改革成果獲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1項、湖南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讓社科研究更有生命力
張明海認為,思政課教師既是思想政治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應當是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研究者,“思政課教師應當通過科研更好地傳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因此,他一直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黨在新時代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略。這不僅是他思政課的“源頭活水”,也是他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源頭活水”。近些年,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2項,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重點選題項目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及一般項目5項,其他省級項目10余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60余篇。
張明海深知,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真正找到引領時代進步的路標。作為文化建設和核心價值觀領域的研究學者,他一直關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主題。2020年11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招標公告,這一主題赫然在列。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明海說。公告發布后,他立即帶領團隊投入撰寫申報書的緊張工作中。40多天時間里,他們查閱了近百萬字的海量文獻資料,仔細斟酌一字一句,在申報書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那段日子里,張明海每天清晨6點多起床送孩子上學,接著再投入一整天精神高度集中的研究工作,伏案到凌晨2點是他的常態。直到2021年1月10日,張明海和團隊完成了將近18萬字的《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方法與路徑研究》申報書。同年3月,這一課題成功獲批立項,也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獲批的第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只有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實踐課題融入自己的教學科研,才能真正讓科研反哺教學,更好地發揮思政課的培根鑄魂作用。”張明海說。
做學生值得信賴的朋友
在學生眼里,張明海不僅僅是一名傳統意義上的“老師”,也是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他的研究生周勇說:“我在張老師身上感受到了一名高校教師的人情味,他常常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在1999年剛入職我校時,張明海曾擔任過三年輔導員。那三年里,他與學生朝夕相處,在陪伴他們成長的同時深入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也是從那時起,他養成了一有空就與學生談心談話的習慣。
所以,走上思政課講臺后,張明海不只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啟迪他們的心靈,也經常在課后和學生們嘮家常,或是細數長沙的知名粉店;分享“美食家”心得,或是關心學生們的感情經歷,幫他們“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要想真正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要靠近學生的心靈。”張明海說。
2014級學生小程一直對張明海心懷感激。在2017年的一個冬夜,小程因為遇到情感問題而備受打擊,給張明海發送微信,想向他傾訴內心的煩惱。張明海為了開導他,在深夜接近零度的氣溫中頂著寒風和他聊了整整一個小時。在敞開心扉的交談中,小程將平時不愿意和人分享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張明海也一點點地針對問題幫他解開心結。
五年后的今天,張明海經常可以看到小程在朋友圈里開心地分享自己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他感到很欣慰:“我不追求每一位同學在我的課上、在和我聊天的過程中都受到很大的啟發。我講的內容哪怕對學生有一絲一毫的啟迪,我認為就是最大的成功。”
他始終認為,作為思政課教師的意義就在于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為了這個目標,付出再多,我覺得也值得。”(學生記者 彭駿捷 何思羽)
來源:《長沙理工大學報》 期次:第5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