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理 文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此語告誡教師在擔負特殊使命之時,必須具備“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的精神品質,努力鑄就“擔當、實干、和諧、進取”的師德師風。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光榮使命,在我國第30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寄語,大力弘揚為師“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的精神,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擔當。擔當是為師“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精神的首要品質。其內涵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忠誠師業。教育是育人樹人的長遠事業,教師務必忠誠師業、忠愛本職,守其本分、拒絕誘惑;務必敬業、樂業、勤業、精業,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與學術修為。是故,孔子稱為“執事敬”,朱熹注解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
二是踐履師責。教師之責在于“貫道器以為一”。人梯的價值在于承載,鋪路石的價值在于踐履,教師的價值在于擔當。為此,教師要崇操守、尚道德、盡責任,要賦予并彰顯敢擔當、能擔當、善擔當的浩然正氣。
三是涵養師德。教師要塑人之靈魂,貴在修其德。修德首先要正其心。正如西晉思想家傅玄說:“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教之心正,才能秉持正義,境界自高,胸懷自寬,雜念自無。其次要正其身。教師教育學生既要言傳,又要身教。歸根到底就是要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行育行,做到以德化人、以行感人、以理服人,這樣才能有“君子之德如風,風吹草必偃”之育人效果。
實干。實干是為師“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精神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說: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教師的“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精神特質就是“實干”。梯要搭實,路要夯實,人要務實。教師謀事之實就在于育人為本,教師創業之實就在于多育人才、育好人才,教師做人之實就在于堅持求真求實的育人精神。在思想教育、教學研究、管理服務中,要樹立為人誠實、做事踏實、為學務實的作風,做到不假、不虛、不空、不浮躁、不妄語、不偽事,做到傳道有道,授業精業,解惑釋惑。
和諧。和諧是為師“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精神的內在必然。《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和而不同”是和諧思想的內核。“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精神需要的就是相互支撐、團結協作、并肩攀登與奮進的意識。這就首先要求師生關系要和諧。因為和諧的師生關系勝過任何教育。師生是學校的兩大主體,和諧的師生關系應是教學相長、如親如朋的關系。因為“親其師,方可信其道”。亦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所言: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其次,學術關系要和諧。學術關系應是一種學術生態的呈現,因為學校學術門類林立,高低互置,隔行隔山,不能相詆相輕,互排互斥。要相互尊重不同學科與各類人才,相互寬容學術失敗,容忍學術批評,包容學術觀點,形成學科交叉、優勢互補、各采眾長、各成體系與特色的學術格局。再者,共事關系要和諧。育人無小事,處處是育人。教師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要注重培育和諧共事、精誠合作、理解互鑒、求同存異的共事氛圍與育人文化,以和諧之音、和諧之境、和諧之品育人。
進取。進取是為師“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精神的動力之源。《論語·子路》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其意是指志向高遠之人才能不斷前進,才有所得,而拘謹短視之人只能無所作為。進取是教師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故“君子當自強不息”。進取也是教師一種拓新的事業精神,因“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語)。進取更是教師一種追夢精神,“甘當人梯與鋪路石”象征著為師咬定目標、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勇氣;象征著為師誨人不倦、銳意進取、孜孜以求的品質。
古言道:育人者,人之師也。師者,有道也。這個“道”,就是“甘當人梯與鋪路石”精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貴在力行。是故《道德經》有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為師不易,育人重任,當持此道,一以貫之。